李北極一直控制著艦隊航速,與荷蘭艦隊不斷拉近垂直距離,卻一直保持著水平距離,原因無他,鷹艦隊的后衛艦是剛剛加入艦隊的三桅橫帆護衛艦,只有四百噸排水量和二十二門火炮的護衛艦難以和擁有重炮的巡航艦對射火力。
丑時三刻,荷蘭艦隊領航艦與鷹艦隊中排名第四位的獨角鯨號接火,雙方在四百米的距離上進入火力縱射,李北極下令再次轉向,航向由正東南轉向東三個羅經點,變成正東偏南一個羅經點,貼近了荷蘭巡航艦隊,而運輸船隊則向南偏轉兩個羅經點,與鷹艦隊拉開距離,而已經被擋住的荷蘭巡航艦隊想要攻擊運輸艦隊,要么突破鷹艦隊的封鎖,要么減速轉向,前者肯定不可能,合眾國艦隊一直以陣型密集嚴整而著稱,哈特曼如果敢于冒險,必然會發生碰撞,而碰撞對雙方軍艦都是無法接受的,尤其是對荷蘭軍艦,因為他們是用最強的大型巡航艦去碰撞海軍中處于輔助地位的護衛艦。
一直到這個時候哈特曼都以為鷹艦隊在掩護運輸船撤離,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李北極的目標。
丑時四刻,哈特曼下達了編隊分離的命令,讓艦隊之中的六艘雙桅縱帆艦轉向去追運輸船,留下六艘巡航艦與鷹艦隊對陣,這個時候,哈特曼仍舊沒有看到破襲艦隊的蹤影,他不知道為什么擔當主力的破襲艦隊一直沒有出現,但形式已經不容他繼續維持原來的計劃了。
荷蘭方面的艦隊分離讓李北極看到了曙光,至少雙方的實力回到了同一水平線上,荷蘭艦隊是全數巡航艦,但其中兩艘是中巡,與合眾國一方的三桅護衛艦體型相當,只不過火力稍強些,而其余四艘船的火力和噸位都無法與合眾國的巡航艦相媲美,雖然存在火炮數量超出的情況,但火力無法比,合眾國巡航艦的火炮就沒有低于九磅的。
哈特曼顯然也明白這一點,他的目的也僅限于纏住鷹艦隊,所以一直保持著速度,避免與鷹艦隊戰列線平齊,哈特曼一直保持落后戰列線三個身位,用旗艦與獨角鯨號對射,而二號與三號艦與鷹艦隊的兩艘三桅橫帆護衛艦對陣,如此造成的結果是,荷蘭艦隊用最強之艦對付鷹艦隊最弱之艦。
李北極當然不會接受這般不利的局面,他先是下達了第一個命令,命令天王星和海王星兩艘護衛艦自由機動,以免被敵人優勢火力重創,兩艘船位于戰列線末端,后衛艦隊自由機動不會引發戰列線的混亂,李北極計劃拖延下去,待接近婆羅洲,受大陸風影響后再發動突襲,那時候有兩個優勢,來自婆羅洲的陸風風向會由東北風轉東風,適合轉向,而風力也會增大,減少陣型變化給敵人的反應時間,然而戰場情況在寅時初發生了變化,鷹艦隊與敵破襲艦隊目視接觸。
雖說雙方戰艦發生接觸已經超過了七個小時,火力對射也有兩個小時,但赤道地區微弱的風力讓艦隊的速度一直兩節左右,特別是轉向偏東之后,速度更是降低到了一節,究其原因,是風帆與風向成了銳角,對風力的應用效率下降,這也導致,打了半天,林加島一直在視野范圍內。
寅時初,海王星號主桅桿上的瞭望手率先發現了從林加島海域出現的破襲艦隊,島鏈的遮擋讓瞭望手只看到了一艘艦船,但這是一艘排水量超過千噸,至少有五十門火炮的海軍重炮艦,雖然它速度很慢,在微風之中步履蹣跚,但李北極絲毫不敢懈怠,這意味著第二支荷蘭艦隊實力強勁,鷹艦隊和運輸艦隊都無法抵擋,李北極下定決心,解決巡航艦隊。
寅時二刻,李北極下達了三個命令,其一,命令陸戰隊長官把李明勛轉移到水線以下的甲板,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強制手段。這個命令談不上僭越,因為李北極的作戰計劃是轉向突襲,跳幫作戰,等進入戰斗狀態,臺北號的最高指揮官將從他這位艦隊司令官變成船長,其次是陸戰隊長官,必要的時候,艦長也會把李北極安置到安全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