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斗令下達的那一刻,鷹艦隊司令長官李北極下令一邊開火一邊迫近巴達維亞艦隊,在作戰序列中,此時擁有十二艘主力艦的鷹艦隊是擁有最自由權限的,其既不用為元首的安危束手束腳,處于上風向的艦隊也不用擔心敵艦隊機動而導致的夾擊。
隨著鷹艦隊靠的越來越近,巴達維亞艦隊的前十二艘軍艦都是遭遇了攻擊,其中前六艘更是遭遇雙面夾擊,而哈魯斯在炮戰開始的一刻便是清楚,如此夾擊之下,前衛艦隊可支撐不住,于是,他下令后衛艦隊進行突擊。
所謂的后衛艦隊此時大部分在中堅艦隊的位置上,也有部分散落在武裝運輸船中堅,集中起來的后衛艦隊艦船一共十一艘,包括兩艘巡航艦、四艘七百到九百噸級的蓋倫船,還有就是四艘比較輕便的商船,而旗艦則是原錫蘭駐留艦隊司令德約特的旗艦范威特號,這應該是巴達維亞艦隊中最強大的一艘,滿排一千三百噸,經過加強后,裝配有七十二門火炮,而且是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后加入東印度公司的,艦齡也比較新。
實際上,哈魯斯早就看向了這艘艦,在組建巴達維亞艦隊的時候,他提出要以這艘艦作為旗艦,把金獅號讓給德約特作為后衛艦隊旗艦,雖然得到了東印度群島委員會的同意,但是遭到了范威特號全體官兵的反對,范威特號的艦長甚至坦言,如果哈魯斯以這艘船為旗艦,他不能保證艦員們不會把他悶死在船艙里,其實原因很簡單,范威特號是由澤蘭省海軍部建造并使用的,后來被荷蘭艦隊搶走,但艦上主要軍官是澤蘭省人,最終,哈魯斯沒有得逞。
這種情況在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中非常常見,這個國家五個海軍部之間相互傾軋不斷,即便在事關國家存亡的英荷戰爭中,他們也會用兵變的方式威脅不屬于自己老家的司令官上船,尼德蘭從來不團結,也不倡導團結。
德約特將軍從一開始就反對哈魯斯的戰略,特別是昨晚的襲擊,但最終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此時的德約特可不敢怠慢,他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很清楚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在接到旗艦命令之后,德約特命令他的艦隊滿帆裝前進,隨他的旗艦范威特號一起轉向應戰,這支艦隊滿帆之后,速度達到三節有余,完全超越大艦隊戰斗帆裝之下一點五節的速度,而此時的麒麟艦隊還在后方未及趕到,德約特得以率領艦隊穿過了麒麟艦隊與龍艦隊之間的空檔,來到了龍艦隊的下風向,利用速度優勢,快速追上。
李明勛并非沒有想到巴達維亞艦隊會有如此反應,但他也知道,戰勝東方海軍的最強對手并非不用付出代價,總有人要做出犧牲,李明勛沒有推卸這個責任,實際上,當龍艦隊處于下風向的時候,結局就已經注定了,這也是李北極猛沖猛打的原因,只有干掉被夾擊的巴達維亞艦隊,才能解除龍艦隊的部分威脅。
但是,李明勛不會坐以待斃,在剛才與鷹艦隊夾擊巴達維亞前衛艦隊的時候,強有力的火炮齊射就已經幫助鷹艦隊建立了優勢,李明勛在火炮甲板進行了一輪動員之后,命令通訊官升起了訓令旗元首與諸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