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好林河和李北極之后,李明勛沒有在檳城耽擱太久,而是選擇北上前往了玻璃港,那里是合眾國在印度洋海岸的第一個港口,可惜其尚未確立的貿易地位已經被檳城取代了,對此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的官僚們頗有微詞,好在玻璃港仍然有其作用,那就是從這里開始穿越馬來半島抵達北大年的兩洋公路。
聽聞元首要走兩洋公路前往北大年,在吉打一帶剿匪的王必達派了一支五十人左右的騎兵隊用以護送,吉打所在的沿海平原是北大年行政區的主要開墾區,這里將為檳城農產品和熱帶經濟作物,所以是馬來半島上第一片要求被清理干凈的地區。
兩洋公路始于玻璃港,在這里與北大年的騎兵隊匯合之后,一行二百余人向東行去,兩洋公路已經經過了五年的建設,早已通行,在其三百五十公里的道路之中,已經有二百多公里實現了重載貨運馬車的通行,而目前正在修筑的則是穿越馬來半島中央山脈的道路,這部分還只能通行馱馬。
十七世紀的東西方對于道路的修筑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特別是在邊境地區,對于封建統治者而言,道路帶來的便利往往被認為是為侵略者打開大門,在西方同樣如此,古羅馬時代先進的筑路技術已經失傳,而兩洋公路則不同,負責這條公路修筑的中國建筑公司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其曾經修筑了臺北到臺中的西海岸大道,與此同時,這條大道將會延伸到臺南和高雄。
兩洋公路設計為雙向車道,路面寬度達到了八米,加上路基、排水渠等附屬設施,肯定超過了十米,路基采用的是填土式,直接從路邊取土,但對于土質的要求可不低,沿海平原地帶,土地表面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是不行的,必須深挖到粘土,為了保證質量,沿河路段則采用砂性土,而且這些砂土還要進行篩選,其中的鵝卵石、亂石和貝殼都要被挑選出來,以免其破壞路基的整體強度。
路基每填高一尺就會用巨大的石碾碾壓兩個來回,而整個路基則成梯形結構,其中粘土和砂土是交替分層鋪設的,而取用粘土的兩側溝渠則設計為排水溝,相對來說,路基還是比較好修筑的,對材料要求不高,但路面則比較困難了,主要是需要一種比較特殊的砂質土,用專業的術語叫做砂質壚坶,這種沙土鋪就的路面經過壓路碾碾過之后,就有一定的密時性,不易松散,而在干燥的季節,塵土比較少,兩大特性保證由此修筑的兩洋公路需要較低的維護成本。
而排水設施就關乎兩洋公路的安全和可行性了,兩洋公路大部分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著較長的雨季,不做好排水防洪的話,就很難有效通行,而排水設施不光有排水渠,為了安全,還迫使一些河道改道或者索性整修了河道,排水渠由磚石砌筑而成,而路面也是中間高兩邊低,以方便排水。
兩洋公路在成本和技術兩個層面達到了協調,而在建設過程中,技術含量較低的路基方面大量外包給私人公司,甚至是小包工頭,而技術要求高的路面和排水設施則由專業的施工隊負責,特別是路面的砂質壚坶,一開始承包給私人的時候,很多時候都使用了質量較差的細砂質壚坶,導致了工程延期。
來往于兩洋大道上的多還是牛車,只有一些資本深厚的商家才擁有臺北出產的重型四輪貨運馬車,限制四輪馬車使用的仍然是馬匹,北大年有一個國營的馬場,用印度的卡提阿瓦馬、英國夏爾馬和暹羅馬雜交,目的是培養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使用的重型挽馬,這樣馬場有陸軍投資,已經出產的一些挽馬用在了陸軍炮兵部隊之中,但尚未培育出成熟的馬種,畢竟這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時間。
李明勛的衛隊進入山區之后,道路到了盡頭,在靠近山區的一個小村鎮里,聚攏著數百馬騾牲口,這些屬于本地的馬幫,他們會幫各路商家馱運和護衛任務,李明勛的衛隊有二百余騎,絲毫不擔心什么安全問題,在村鎮之中找了向導,也就出發了。
山中道路崎嶇,但卻是現成的,兩洋公路的馱馬大道有近千年的歷史,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印度、波斯等國商人為避開赤道無風帶開辟了這些道路,而在葡萄牙壟斷馬六甲海峽之后,安全成為了馱馬大道的主要存在意義,從緬甸、暹羅和馬來半島,能連通兩洋的道路有四條,從吉打前往北大年的只是其中一條,另外一條更繁華的位于北面的丹那沙林到墨吉,這是一條由暹羅保護的道路,因此更為安全,只是隨著合眾國在馬來半島的崛起,其余三條道路幾乎要荒廢了。
李明勛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身邊護衛之多讓許多商人認定他是一個大人物,也有一些人希望加入李明勛的隊伍,以策應安全,李明勛選擇了同意,威脅這條馱馬大道安全的是土著和野獸,山中的土著部落層出不窮,北大年地方部隊來回清剿了幾遍,也無法完全剿滅,而半島中央出沒的馬來虎、網紋蟒等猛獸也是巨大的威脅,李明勛衛隊穿過馬來半島的時候受到了老虎的襲擊,被眼疾手快的衛隊用燧發槍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