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結義雖只是二人稱兄道弟,與雙方背后的勢力無關,但實際并非如此,首先,二人結義解決了雙方合作的主次問題,旁的不說,以李定國之功勛威望,加上晉王身份,理論上是可以代表永歷政權出任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的盟主,但隨著二人結義,這盟主必然是屬于李明勛,原因無他,李明勛今年三十有六而李定國不過三十二歲,長幼有序,李明勛當為兄長,而李明勛威望功勛遠勝李定國,還有何可爭執的呢
結義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當雙方有意加深合作的時候,私人感情可以讓合作更為順遂,減少矛盾和分歧,但這種私人感情也不會讓戰略被動,可謂一舉兩得,縱然有些人反對,也可用當時喝醉酒,也不知怎么就拜了把子搪塞過去。
二李結義完成了西營與合眾國結盟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正式商議結盟和對清作戰,特別是收復兩廣的計劃,這一次,李定國主動在香港進行戰略協商,李明勛欣然同意,其給李定國留了一百名元首衛隊,不日護送李定國前往香港,與此同時,知會瓊藩、順軍、監國等所有抗清御虜統一陣線中勢力。
從藤縣返回香港,需要經過高一功率領的順軍駐扎的郁林州一帶,在當流賊的時候,張獻忠和李自成便是不對付,建立大順和大西之后,更是打過大仗,一直到李定國兵發廣西誅殺孔有德,雙方也是貌合神離。
當初李明勛確定先海后陸的戰略,主要資源投入到中荷戰爭中去,不僅陸軍處于守勢,就連盟友也是如此,特別是瓊藩,其在粵西與滿清平、靖二藩鏖戰多年,一度丟了粵西四府中的高州府和雷州府部分,若非當時李定國領兵攻占廣西,誅殺定南王孔有德,粵西四府便是危險了。
定藩強盛之時,守衛北線方向的高一功和林察二人只得退守天門關,把大片餉源地丟失,后李定國出滇誅殺孔有德,占領廣西,雙方還在北流縣城一帶發生紛爭,李定國很強勢,打消了高一功以收復失地為名的搶占勝利果實的企圖,后李定國北上入湖南,廣西大半陷落,但定藩不勝以往,高一功趁機攻占梧州和潯州大片土地,待李定國再殺回來,便是死守不退了,這也是李明勛把自己衛隊留給李定國的原因之一,他不希望順軍與西營因為舊仇而引發變亂。
按照高一功的說法,李定國二復廣西時,曾在潯州踟躕很久,似乎要把梧州全境讓于他,但高一功終究還是沒敢接,退縮到容縣不進分毫,原因很簡單,藤縣切斷了西江干流,誰占誰就要承擔來自滿清三漢藩的壓力,李定國給了高一功機會,高一功不敢抓也沒有能力抓,最終雙方沒有因為餉源地再沖突,事后想來,也是李定國的計謀。
“晉王與元首結義,雖然可融洽各方,卻也容易惹來非議啊,旁的暫且不提,元首閣下當真以為晉王會與我等協力同心”在護從李明勛前往合浦的路上,高一功認真問道。
李明勛看了高一功一眼,知道他心中有些嫉妒,如今李明勛身份不同以往,抗清各部中,合眾國最強,與之結義雖然會遭到那些文官的非議,但帶來的好處卻是實打實的,雖然如今順軍一脈勢力不如以往,但終究還是不想低人一等,特別是低西營一等。
李明勛微笑說道“李定國此人乃當世豪杰,與之結義,對我個人對合眾國,對整個抗清事業來說都是有利的,至于他是否可信,那就要兩說了,我觀定國過往做派,抗清是真,復明是假,但要說其棄明而效我合眾國,卻也不然,郢國公,你我都應該知道,到了如今這個位置,人人身不由己,李定國或許為大局愿意與合眾國同心協力,但他那些部下可未必有此心思,人再剛強還是要順應時勢,定國需如此,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