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魯監國有過一段大權在握、勵精圖治的階段,那個階段他賣力的出擊大陸,想用收復國土的方式與永歷爭奪正統,后他的地位被國姓取代,東南依舊是戰火不斷,而在這個時空,合眾國的出現讓舟山的政治局面固化,鄭彩為首的鄭藩獲得了監國一脈的主導權,其余的大小藩鎮皆是不能制約,更可怕的是,在魯監國加入抗清御虜統一陣線后,合眾國為魯監國麾下藩鎮找到了一條生路當雇傭軍。
從當年江南之戰開始,東南藩鎮的勛貴們就發現,與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上岸與清軍打殺,還不如跟著合眾國吃香喝辣,前者有風險收益低,后者則是近乎白吃白喝,還能練兵拿餉,而雙方大規模的合作在朝鮮戰爭中,從東南藩鎮的主力軍隊跟著合眾國在東北亞打了一年半,養的腦滿腸肥。
自此之后,各藩鎮都是徹底轉了性子,放棄了在大陸上的一切據點,對戰變成了游擊打糧,到了近兩三年,主要活動更是變成了走私,只要滿清那邊能拿出真金白銀,東南藩鎮就沒有不能賣的東西,一直到合眾國介入進來,處置了一批走私軍火和情報的,才是稍稍收手了。
當婆羅洲和九龍兩大殖民公司建立之后,東南藩鎮更是沒了和清軍戰斗的心思,雖然嘴上還是喊著光復大陸光復中原,但是舟山已經成為了東南走私集散地和為南洋自家基業謀取更多人口和資源的基地,這一次,合眾國與晉藩組織兩廣會戰,各藩鎮趕忙派遣沈廷揚出面協商出兵之事,無論陸軍水師都是精銳盡出。
這就是大明藩鎮軍閥們的生存方式,爵位、利益和民族大義他們都想要,以往與清軍打生打死是為了這些,現在走私、出兵也是為了這些。
與率領大軍南下兩廣的兄長博洛不同,岳樂此番是秘密南下,按照當初在乾清宮商定的計劃,借助兩廣會戰吸引了島夷和魯逆精兵的機會,一舉攻占舟山,解除大清在浙閩、江南最大的威脅,而岳樂有如此把握,便是他麾下的水師,此番岳樂集中了遼東水師、江南水師兩支滿清最精銳的水師,光是加列船就多達五十四艘,另有一百多艘其他大型水師戰船,而岳樂對軍隊的集結和運動進行了大規模的掩護,其調遣閩浙陸師是以閩浙總督陳錦南援兩廣的名義,而遼東水師南下更是秘密進行。
岳樂當初在渤海指揮遼東水師取得了收復山東的勝利,但也只是控制了渤海灣罷了,在廣袤的黃海區域內,滿清的水師根本不敢出沒,所以,遼東水師繞行山東半島,經過黃海、東海進入浙江是完全不可能的,別說這般長的航線,就連江南水師都不敢南下進入杭州灣。
岳樂選擇了內陸機動的方式,正是這個辦法打動了清廷權力的核心,岳樂通過京杭大運河,把遼東水師主力調遣到了杭州灣,遼東水師采用人船分離的方式,先以援助兩廣的名義,把遼東水師官兵偽裝成綠營南下,而水師戰船的主力戰艦,排水量在兩百噸左右的加列船則經過拆解,所有的船槳、桅桿、戰棚、火炮彈藥被拆卸下來,將炮口和槳口用木板封死,偽裝成躉船,一路由漕船拉著南下,一來加列船排水量太大,有些河段無法通過,二來也為了掩人耳目,為了遼東水師這三十艘戰船通過,岳樂不僅利用了秋季運河水位較高的時機,還改造、損害了多道水閘,而為了進入杭州灣,還疏通了部分河道,利用了潮涌。
專業遼東水師戰船讓岳樂費盡心機,從七月一直持續到了十二月,才堪堪完成,幸好漕運的高峰期已經過了,而北地海港冰封,沒有戰事,否則岳樂此舉必然是自毀長城。
岳樂選擇的時機可謂占盡天時,不僅東南藩鎮因為兩廣會戰,精銳抽調一空,就連駐扎泗礁山的海軍江南分艦隊也因為中荷戰爭和兩廣會戰而主力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