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對土地進行重新的分配都會引發規模宏大的戰爭,改朝換代是基本元素,因此李明勛不會輕易著手去做,因為這種對根本制度的改革的前提是擁有掌控局面的力量,合眾國目前只是擁有強力的軍隊,卻未曾建立系統化的行政隊伍,這也是李明勛讓何文瑞先東南開考的原因。
目前關于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只有兩點,第一便是所有戰犯、漢奸和反動勢力的資產全部收為國有,不許買賣交易,只準租賃。而第二點涉及到庶民地主和富農階層,那就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存在的投獻問題。
要知道,封建王朝時代,皇親、勛貴和縉紳士大夫擁有法律和稅收等方面的特權,而普通百姓或者庶民地主沒有這種特權,卻想享受這類特權,在土地上就要投獻的行為,雖然明朝對各層的讀書人的稅收特權進行了限制,但實際操作之中,特權階層可以通過欠稅等各種方式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稅款,而所謂投獻就是普通百姓把自家的土地委托于特權階層的名下,躲避來自朝廷的征稅。
在這個過程中,百姓只需要繳納低于征稅的地租,減少了負擔,而特權階層憑空得到了土地和地租,雙方都占了便宜,唯一倒霉的是國家,而在這個過程中,庶民地主和富農是投獻的主力軍,而如今被清算的士紳則是納獻的主體,可以看出,如果把士紳的土地全部收為國有,那么庶民地主和富農的部分利益也受到損害,要知道,這些人的屁股也不干凈,一刀切的政策會導致東南科考付出的努力全盤淪喪。
李明勛最終選擇了折中的方案,首先,對永歷十三年之前的投獻人進行全面的特赦,這也就是說過去的事情就讓他過去吧,日后若有投獻便是偷稅漏稅的違法行為,當然,在合眾國體制下,幾乎不存在投獻的行為,因為合眾國國民在法律上人人平等,而納稅就是實現平等的重要一環,當初李明勛宣誓就職合眾國元首一職后,便是公開了自己的稅單和財產,同樣,公職人員公開財產清單和稅收清單是就職的必要條件。
雖然進行了特赦,但并不意味著投獻者就可以從合眾國手中無償拿回自己的土地,投獻分為兩種,一種是妄獻,這是把別人的田產妄稱己業投獻給特權階層,或者把無主閑田進行投獻,這一類,全部收為國有,不予返還,而后一種,則是自獻,即向特權階層投獻自己的土地,這一種,想要拿回自己的土地,只有一種出路,那就是補足因此投獻而免繳的稅款,但是按照合眾國的稅收標準進行補繳。
顯然,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因為合眾國的稅收比明清都要低很多,所以這些人還是占了便宜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土地投獻超過一定年限,補交的稅款就已經高于了土地本身的價值,所以最終只有三分之一的投獻者拿回了屬于自己的土地。
當然,關于土地的一切規章制度都是在規劃之中,實際上,一直到五年之后,合眾國真正做到了皇權下鄉之后,才真切的踐行了這些規章制度。
李明勛在溫州呆了近兩個月,主要的工作就是會見了部分閩浙一帶的士子,李明勛身為國家元首,其與士子的會見本身就是對接納庶民地主和富農階層政策的肯定,到了九月,秋雨綿綿的季節,李明勛趕往了浙江前線。
一個夏季的時間,已經可以確認一件事,那就是滿清的主攻方向在浙江而非江西,江西方向只掌握著杉關一個優勢,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而從浙江進攻好處就很多了,首先浙江本身就富裕,就背靠江南這一賦稅重地,糧餉是不會缺的,也能支應起更多軍隊的運轉,其二,滿清實際上也是以守為攻,保住江浙地核心區域。
東南軍區進行了簡單的部署,仿照滿清,在光澤一帶立下大營防守,堵住杉關,然后派遣少量兵馬駐守過武夷山入閩的各個交通要道和關隘,把兵馬囤積在后方。面對杉關前重后輕,面對其他關口,前輕后重,這要,僅僅一個旅,外加閩粵義從軍和部分治安軍隊,合計不過三萬人就防守住了福建西北寬大的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