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十三年的抗清事業便是遭遇了鄭藩江南慘敗這個噩耗,如火如荼的抗清事業似乎有下墜的趨勢,然而,類似的懷疑很快就被合眾國接下來一系列的大小勝利而擊潰,因為鄭藩進軍江南,導致滿清的閩浙防線直接崩潰,屯兵于金衢盆地的岳樂重兵集團喪失了南下的最好機會,反而因為來回的調遣兵馬而完全失去了主動性。
鄭藩與清軍血戰鎮江,久攻不克的鎮江府吸引來岳樂派遣的第二波援軍,直接擊碎了在閩浙一帶形成的戰略平衡,烏穆親率東南戰區主力前出攻入了金衢盆地,雖然岳樂及時召集兵馬,利用盆地內發達的水系擋住了合眾國的第一波猛攻,但也僅僅是把前出仙霞關的精銳兵馬撤回罷了,從仙霞關出擊的陸軍第一師緊隨攻擊,在金華一帶,雙方主力對峙,這是雙方都不情愿看到的局面,但卻是發生了。
相對于被李明勛束縛住拳腳的烏穆,岳樂更是不愿意此時在金華決戰,即便他知道自己的補給線要比對方要短,也要容易,但岳樂更知道,倚為后方的江南經歷了鄭藩的一陣鬧騰已經不穩這個時候,鄭藩還未撤退,不少兵馬還在鎮江一帶血戰,自己也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大的兵力優勢。
岳樂怕自己大敗,而烏穆卻怕自己大勝。
終于,僵持了幾日之后,清軍撤退到蘭溪,繼而進入嚴州境內,沿著東陽江進行布防,巍峨的大盤山擋住了合眾國尖銳的兵鋒,而岳樂的撤退讓烏穆也長出一口氣,如果岳樂不撤,他就要撤了,他是敗不能敗,勝不敢勝,已然是無所適從,幸好,岳樂最先繃不住勁兒。
岳樂一撤,兩浙的局勢就徹底反轉了,浙東七府一時間完全了重兵集團的保護,淪為了前線,而烏穆也是知曉李明勛的戰略,他不能打出大勝,但占一些便宜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便宜自然就在浙東七府上,自古浙江就分浙東浙西,稱之為兩浙,而兩浙的分界線便是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這一水系,當然,在唐宋年間,浙西還包括蘇、松、常等一系列江南地區,明末清初的浙江一共十一個府,岳樂退兵,依靠大盤山和錢塘江水系防守,那意味著浙東就完全落入了合眾國的勢力范圍,名義上,只是浙東,但浙東有七府,浙西只有四府,浙江一省百分之七十的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以及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賦稅就已經丟失了。
烏穆親自帶人保持對嚴州清軍的高壓態勢,從福建各地增調兵馬北上,進入紹興府,而海軍江南分艦隊也是派遣艦隊進入杭州灣,一時之間杭州報急,岳樂不得已趕往杭州,屯兵于此,自此東南戰區與清軍沿著錢塘江水系對峙,而進入紹興之后,合眾國已經執掌杭州灣一半,自此東南清軍的水師再難存于浙江沿海,只得退入長江之中。
東南第二戰,合眾國已得兩浙大半,實力又有一次規模提升。
李明勛沒有理會前線的戰事,只要烏穆不渡過錢塘江的干流,進入浙西,就不會引發決戰,在這個基礎上,李明勛允許烏穆可以做任何的事情,而確定鄭藩從鎮江撤退之后,李明勛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對待敗退而歸的鄭成功。
鄭成功這個人,無論是性格脾氣還是所作所為,都不為李明勛所喜,當年潮州事變后,李明勛對這位民族英雄的好感就已經被消磨殆盡了,舟山之變,鄭成功已經不為合眾國見容,而這一通亂戰之后,舟山這支軍隊的存續與否已經沒有意義了。
當初李明勛接受,或者說能夠忍受鄭成功執掌舟山,是因為那個時候確實需要一股擁有相當實力的勢力在東南沿海牽制清軍,而目前來說,鄭成功做的不錯,但如今形勢完全不同了,兩次東南大戰,福建與浙江沿海大部分落入合眾國控制之中,而合眾國也已經掌握了杭州灣的制海權,東南戰區將要牽制江南和東南所有的清軍,有沒有舟山明軍已經完全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