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成功的大名就擁有了爭霸天下的能力,繼而便可以以征夷大將軍的名義創建幕府,執掌日本,而此次戰爭,身為外人的阿海自然不會上洛,更不會朝覲所謂的天皇,而倒幕戰爭,也不是要扶持一個新將軍,阿海要的速勝,因此愿意給所有投降的人機會。
岡山城很快在岡山藩主的命令下投降,合眾國的軍隊得以進駐岡山城,實際上,只有近衛旅一部進駐罷了,其余軍隊都在城外,而阿海下令全軍在此休整,等待援軍和下一步的命令。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的時間里,大大小小的大名們從日本的各地涌來,有解決完九州、四國兩島抵抗勢力的外樣大名,有在戰爭中投降的大名,也有因為形勢變化而前來投奔的,一時間幕府三百藩來了四十多個,而在本州島的北部區域,另一個外樣大名的集中之地,外樣大名們也在聯絡結盟,意圖在日本大勢天翻地覆的時候,保住甚至拓展利益。
岡山之戰后,情勢已經完全明朗了,九州全島、四國全島、山陰五國和山陽八國所在的中國之地、蝦夷地、佐渡島、對馬島已經完全屬于倒幕聯盟了,北陸六國和奧州六國的大部分外樣大名也不再聽從幕府的調兵命令,這些東部北部大名暫且不算,如今倒幕聯盟實際掌握的石高就已經高達七百萬石,當年豐臣秀吉檢地,整個日本也不過兩千四百萬石,即便半個世紀有所開發,至少四分之一的日本已經倒向了道路聯盟,而供德川幕府節制的不到一半了。
一開始便倒向合眾國的幾個大名所占有的不過二百二十多萬石,加上這幾個月戰爭中倒戈的,總計不過三百五十萬石,也就是說,目前有三百五十萬石的石高可供分配,而在進入岡山城后,阿海立刻向在幾次戰斗中立下戰功的大名分配了大約一百五十萬的領地,以寬解其心,同時要求各大名率領精兵銳卒來戰,未免各大名濫竽充數,往戰場上充塞太多無用的武裝農夫,阿海規定,每個大名都要按照原定石高出戰,每一萬石高出一百名精銳,自備糧草武器,因為有些譜代和親藩大名負隅頑抗被全族剿滅,所以七百萬石的領地并不能出七萬兵馬,實際上能出的也不過只有五萬人。
而在等待各方大名匯兵前來岡山城的時候,合眾國派遣的艦隊從東西兩個方向攻入了瀨戶內海,為了此次快速剿滅日本那為數不多的水軍,艦隊司令宋羅峰從各艦隊借調了大量的槳帆戰艦,合計加萊賽帆船十二艘,加列戰船三十艘,另外還配備了大量依附大名的水軍,乘坐小船跟隨在后。
這是當年鄭成功寇掠瀨戶內海的戰術,大型的蓋倫式戰船在狹窄的水道中并不容易轉圜,只能在海灣入口處震懾和堵截逃兵,而加列式的槳帆船雖然也很大,但因為劃槳的原因,可以快速轉向,而為了對付日本水軍那大大小小的港口和錨泊地,合眾國開出高價雇傭了大量的當地農民作為向導,并將繳獲的船只全部改裝成了火船。
瀨戶內海像極了牙膏,當戰艦組成的幾道封鎖線從西往東攻掠而去的時候,這些船只不得已向大阪灣一帶聚集,在淡路島一帶,中日水上力量進行了一場大決戰,雙方都是槳帆船,本質上沒有不同,而這些由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組成的水軍指揮官也知道再無退路,因此利用對于地形的熟悉,大規模的圍攻合眾國的艦船。
當海戰打的難舍難分的時候,宋羅峰親率四艘重巡和六艘加萊賽與八艘護衛艦組成了兩路縱隊沖入了混亂的戰圈,當時這支主力艦隊并不知曉己方的槳帆艦隊之中還有日本依附水軍相助,但看到槳帆戰艦被圍攻,便是沖進去一通炮擊,除了讓過加列船和加萊賽船,其余一律用霰彈清理,打的敵軍和友軍同時抱頭鼠竄,很快就取勝。
取勝之后,合眾國獲得了瀨戶內海的制海權,而停泊在長崎、濟州、四國一帶的大型貨運船紛紛涌入了岡山附近的幾個港口。
瀨戶內海雖然面向太平洋,但是九州、本州和四國將之合抱,使得海域內風平浪靜,而好運的是,六月和七月份,合眾國的運輸船沒有遇到西太平洋面上多見的臺風,因此數以百萬石計數的糧食涌入了岡山城,直接作為盟軍的軍糧,以免各地的大名籌備糧食,誤了戰機。
日本人口眾多而耕地較少,糧食在日本就是硬通貨,在日本,糧食就可以作為貨幣使用,即便是日本統治階層的武士、大名,其實力、薪資也往往以糧食支付,大米就是一切
幾場戰斗,日本大名見識了什么叫上威,而岡山軍糧到港,大名們才明白什么叫做富足,白花花的大米分到了各營之中,咸魚和肉干像是不要錢一樣出現在日本軍卒和丁壯們的碗里,而合眾中的飯食水平更是讓日本的武士階層羞愧,米糧到港之后,大名軍隊的軍糧被扔的滿地都是,而這種所謂的軍糧,就是用芋頭根莖搓成的繩子,用所謂的味增湯,也就是加了黃醬的魚骨海帶蘿卜湯煮過,平時當繩子捆扎,需要食用的時候,切碎了就能吃。
武士們雖然不會吃這種東西,但幾枚腌梅就著米飯就是上好的軍中食品了,整個六月和七月,都沒有爆發什么戰事,而德川幕府也意識到,自己遇到了大麻煩,需要興舉國之兵才可以戰勝,因此也在集結人手征集糧草,一直到八月中旬的一天,陸戰隊登陸堺,由阿海指揮的十萬大軍直奔日本天皇所在的京都而去,德川幕府終于運作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