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日的裁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德川幕府答應的利益給拿到,由德川幕府給的自然由其負責,但也有許多是眼前這些人要給的,其中首要是貿易,其次是領地,蝦夷地已經是合眾國之土,松前藩需要遷移,同樣的情況還有對馬藩。
“此次倒幕,上國不取用本州、四國、九州一寸土地,但需石見、長崎、堺、名古屋、德島、廣島、下關、姬路、神戶九城自治,自治城市所在領地原屬在座諸位的,此次裁決會予以補償,原屬幕府或失敗大名的,則直接征用,各城自治地域不少于一千平方公里,海岸線不低于五公里。”小五郎宣讀道。
眾人相互看看,長州藩的毛利藩主問道“殿下,這自治城市是何物”
自治城市中,下關就屬于長州藩,因為長州藩最先問道,阿海說道“自治城市即商業城市,在自治之后,就不在屬于各藩和幕府管轄,直屬于京都朝廷,但也只是主權上,而此地的管轄權交由和議眾負責。”
阿海選擇的自治城市多位于海邊,要么就是重要的礦業城市,比如石見銀礦,而這些自治城市只是在主權上屬于日本,阿海給這些城市成立了和議眾,這是日本的一種說法,相當于合眾國的議員,與合眾國一樣,繳納稅款達到一定程度才擁有選舉和議眾的權力,而到很高的程度才擁有被選舉為和議眾的權力,而本地的三大納稅人則自動成為和議眾,這三人中選舉出一人作為自治城市的奉行,即為行政長官或者市長。
聽完了小五郎給出的詳細解釋,眾人明白了許多,而那些坐在大名身后的買辦商人直接臉紅脖子粗,看向阿海的眼神都變了,簡直要跪下叫爸爸。
“謝上國殿下恩賞,我等我等感恩不盡呀。”一眾日本商人跪在了地上,泣不成聲。
這些人感激涕零不是沒有原因的,要知道,日本從隋朝就開始學習中國,無論是文字還是政治制度,但唯獨沒有學習中國的科舉制度,要知道,科舉制度是中國普通百姓的進身之路,一個普通的農民,只要好好種地,如果沒有災禍的話,兩三代人就可以成為富農,解放出一個兒子供其讀書,只要考上廩生,就可以獲得朝廷補貼的米糧,減輕負擔,而考上秀才之后,就在鄉里擁有特權,成為老爺,占據更多的土地,繼而出現舉人、進士、高官,雖然這條路很難,需要很多運氣,但總歸是有希望的,但日本則是不同。
日本的特權階層是武士,是分封制度,出身就是一切,沒有出身什么都沒有保障,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日本商人還能利用大名之間的斗爭,夾縫中求生存,而幕府一立,商人的生存空間就沒了,所有的商人都必須依附于武士才能生存,就好比堺,在其最輝煌的階段,豪商組成的和議眾就是那個外貿城市的主宰,但隨著日本一統,那些豪商的輝煌就結束了。
阿海設立自治城市,以繳納稅款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向商人階層輸出權力,而且是得到幕府和天皇承認的權力,這種合法的權力必然帶來商人們的獨立自主,如何讓其不感激呢,當然,阿海此舉確實有拉攏買辦之意,但主要的目的還是讓日本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