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明勛的穿越,風帆戰艦的戰列線戰術首先出現在了東方戰場,并且隨著合眾國海軍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而得到完善,其巔峰正是中荷戰爭的大決戰,爪哇海戰,而在歐洲,英國與荷蘭在英荷戰爭中踐行了這種戰術,證明了其為風帆戰列艦時代的鐵律。
但是,在遙遠的東方海洋,面對合眾國海軍,德魯伊特爾只能打破戰列線戰術的鐵律,用創造性的戰術取得勝利,原因就在于實力的差距過大。
從戰列艦戰術出現萌芽的時候,各國海軍認為,風帆戰艦,特別是主力艦的火炮數量是決定性的因素,因此開始大規模的增加火炮數量,十七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大部分的戰艦還都擁有三十門左右的火炮,而到了六十年代,沒有六十門火炮的戰艦已經不被允許加入戰列線了。
但合眾國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打破了各國海軍將領對戰列線戰術的自顧自幻想,合眾國出現的主力艦,特別是戰列艦這一全新艦種,讓將軍意識到防御的重要性,說起來,自從戰列艦出現以來,還沒有一艘戰列艦沉沒于海戰之中。
在戰列艦出現以前,海軍普遍認為,戰艦很難被擊穿水下以下,風帆戰艦被炮彈擊沉的幾率遠小于被俘獲、焚毀和廢棄的幾率,因此不重視防御,同樣是兩千四百噸級的戰艦,英國海軍旗艦擁有一百多門火炮,而瑞獸級卻只有七十四門火炮,足以說明一切了。但調查合眾國與西班牙、荷蘭的戰斗發現,戰列艦之外的主力艦往往因為防御力不佳,被大量擊穿的炮彈殺死過多的水手和士兵,導致艦船作戰能力下降,從而導致失敗。
但是爪哇海戰又一次證明,火力與防御并不是戰列艦考慮的標準,速度也非常重要,在風力孱弱的爪哇海域,臃腫的船型和孱弱的風力導致艦隊速度緩慢,且速度不一,但合眾國海軍戰列艦卻擁有超出主力艦的速度,尤其是李北極指揮的鷹艦隊,依靠重巡和戰列艦的速度,從后衛艦隊殺到前衛位置,不斷與龍艦隊夾擊,確定了勝利。
可以說,到了五十年代,整個世界的海軍強國都意識到,戰列艦是海洋之主,而唯有戰列艦才有資格加入戰列線,再強大的武裝商船都無法取代戰列艦的位置,畢竟唯有戰列艦在速度、防御和火力方面達到了平衡,德魯伊特爾是歐洲現代化海軍的先驅,但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不能代表解決這個問題。
戰列艦的強大總是與其高昂的造價是相得益彰的,富庶如尼德蘭,也不過擁有十幾艘戰列艦罷了,此次前往東方作戰,尼德蘭的五個海軍部相互扯皮,也不過給了他六艘戰列艦,再加上法國、西班牙的四艘,不過十艘罷了。
德魯伊特爾在深入研究合眾國海軍之后,發現他引以為豪的七省級戰列艦的綜合作戰能力,也不過比合眾國戰列線最低等的臺灣級64炮戰列艦稍好罷了,也就是說,一旦雙方完全擺開戰列線,捉對廝殺,歐洲聯合艦隊最佳情況下,也不過是十個陣位上占據優勢,而合眾國海軍艦隊呢,其擁有多少中華級、君級和瑞獸級,就有多少個優勢陣位,而合眾國瑞獸級及以上的戰列艦擁有二十艘,而臺灣級是十二艘,也就是說,合眾國海軍擁有二十二個優勢陣位。
對于歐洲聯合艦隊來說,優勢陣位不僅少,而且相對優勢也小的可憐,七省級與臺灣級戰力大體相仿,一對一決戰,便是天分不出勝負也絲毫不讓人意外,但合眾國海軍呢,瑞獸級暫且不提,那些擁有一百門左右火炮的三層甲板戰列艦,歐洲聯合艦隊中有多少戰艦能招架一二呢
按照德魯伊特爾的判斷,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合眾國海軍完全可以把三層甲板戰列艦集中起來,在戰列線上集體行動,對己方戰艦主動沖擊,幾輪齊射便是能打敗對手,繼而憑借速度向前,再行挑戰,像是劈竹子一樣,一截一截的斬斷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