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會議上,自然也沒有人直接站出來反對,因為大家更關心的是,李明勛準備把帝國的新首都定在哪里。
在社團時代,政治中心一直在布袋港,以之為大本營,隨著臺北、基隆兩個港口的崛起,大本營遷往了臺北,臺北就成為了大本營,但大家都清楚,隨著大陸戰場的勝利,孤懸海外的一個小島是擔負不起一個強盛帝國的中心位置的,因此國都必然在陸地之上,而在各方的猜測中,南京是最大的可能,畢竟大陸戰場稍微和緩,李明勛便把南京定為了臨時首都,行政總院的中下級官員已經前往了南京城,但是李明勛卻宣布,將帝國的新首都定在松江府上海,改名為申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實際上,李明勛早有布置,在大本營的官員們遷往南京的時候,李明勛便委派元老許長興前往松江府,進行清算和移民,目的就是把松江府所有的土地歸為國有,以為軍政所用。
南京與申京的距離并不遠,都位于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同樣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但是南京有一點完全不如申京,那就是交通,在這個世界上,最便利的交通運輸就是水運,而從沿海抵達南京,因為逆流和諸多險要,順利也需要五六日,不順利那就是半月有余,更重要的是,噸位超過千噸的大海船很難依靠自己的風帆動力前往南京,遠沒有沿海的申京更為便捷。
申京的水運條件是得天獨厚的,且不論長江,即便是黃浦江太湖都可以把最富庶的蘇、松、常三府溝通得當,這三個府,在封建帝國時代,在賦稅之上能頂上七八個陜西這樣的省,至于廣西這樣的邊緣省,怎么也能頂的上十個。
除了太湖水系之外,申京還可以通過京杭大運河連通浙江最富庶的沿海平原州府,而向北則可以直達京城,把京津冀魯蘇等省份的內地州府連通起來,而水量最充沛通航能力最好的長江,則可以連通到四川,甚至可以通過靈渠溝通珠江水系,把兩廣也連接起來,僅僅是內河航運,就可以溝通起四千萬左右的人口,包括最富庶的江浙,人口興盛的湖廣和開發完善的中原,而在未來五十年內,這些內河航運網絡溝通的人口會達到兩億的規模。
同時申京還是海運的樞紐點和中心點,傳統的中國海岸線,申京正好處于天津到廣州的中心位置,而從帝國更廣袤的領土范圍來說,申京同樣處于永寧與南華之間的中心點,處于海運中心點和內河航運終止點的申京必然會成為天然的航運經濟中心,而這個時代,航運經濟中心,就必然是經濟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這是得天獨厚的條件,顯然,對于一個國家政權來說,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設立在經濟核心區的都城更容易獲得賦稅、人力和資源。
申京唯一欠缺的就是基礎設施,因為前明的禁海政策,松江府本就不如蘇州一帶繁華,而滿清的遷界禁海更是毀滅打擊了這個沿海地帶,港口碼頭、堤壩等設施都是欠缺的,更不要說,作為一個人口大幾千萬的超級大國的國都,申京還缺乏道路、樓宇等基本的設施,也正因為如此,李明勛先以南京為臨時首都,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建立一個全新的申京,一個符合帝國地位的國都。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