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黃竹浦。
黃宗羲盤坐在榕樹下的石板上,手持一本書籍,昂首念誦“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如便當己,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正是夏日炎熱,夏糧剛收,農夫還要搶種秋稻,晨起催牛耕田,午后彎腰插稻,面朝黃土背朝天,從早忙到黑,唯有中午日頭毒時才在樹下休息,而村里的孩童唱著兒歌,牽手挽籃給大人送飯,累了一個早上的農夫在樹下吃罷了飯,拿起牧笛吹奏,清亮的兒歌,悠揚的牧笛和黃宗羲抑揚頓挫的明志詩文,相映成趣。
孩童們打鬧著到了黃宗羲所在的榕樹下,頓時安靜了下來,這些孩子都知道眼前這位老爺是村里的大戶人家,最厭煩別人吵鬧,孩子們藏在樹后,咬著手指,偷偷瞧著,黃宗羲看到孩子們清澈的眼神,笑問道“小兒,老夫教你讀詩可好”
孩子們相互看看,木訥的點點頭,黃宗羲讓他們從樹下走出,就在草地上坐成一排,誦讀起來。
“長公曾一仕。”
黃宗羲回鄉已經有六年的光景,曾經的他作為東林公子,文壇大家,也曾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后滿清入關,江南陷落,黃宗羲在江浙一帶協助大明抗清,后仕魯監國一脈,也曾前往日本長崎請求援助,終究是黃粱一夢,在日本歸來的時候,魯監國政權已經沒了,鄭成功成為了東南霸主,繼而是帝國崛起,改朝換代,雖然沒有實現復明之愿,但帝國鼎新之后,天下仍然是漢家的天下。
當然,黃宗羲也痛恨士大夫被清洗抄家,但他無能為力,只得隱居家鄉,一開始還與舊友同袍飲酒作詩,但那些人逐漸逐漸的消失,想要找到他們,只能去勞改營了,于是乎,黃宗羲唯有著書寫作,偶爾在兒時走過的田埂散步,樹下吟詩,他就能獲得無窮的慰藉。
“好,念的好這首詩是靖節先生陶淵明的飲酒十二,說的是張長公一度入仕為官,壯烈有氣節無法與俗人為伍,決意閉門與世隔絕,終身隱居不再出仕
。”在孩童們似懂非懂的眼神下,黃宗羲情感迸發似的解釋了這首詩的意思,可為是感同身受,他講解完,才發現孩子們根本沒有聽懂,呵呵一笑,說道“好,好,我們再誦讀一遍,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長公曾一仕。”
孩童們清脆的誦讀道“長公曾一仕”
黃宗羲聲音高亢的誦讀著,感情完全投入,也享受著這難得時光,但終究還是被人打攪了。
“老爺,老爺。”叫喊聲把感情勃發的黃宗羲驚醒,拉回了現實之中,回過頭,黃宗羲看到自己家的長工帶著一個男子從田埂走來,經過農夫的時候,農夫們紛紛起身見禮,含笑相迎,而那人卻是沒有架子,急匆匆的走來。
這男子是黃竹浦的治安官,是這個小鎮少有的幾個帝國官員,說是治安官,這個偏僻小鎮也沒有什么讓他管理的治安,平日里除了調解糾紛,就是協助稅務、司法等工作,而黃宗羲這個隱居的士大夫正是他工作的重點對象。
雖然是士大夫,東林余孽,但黃宗羲是抗清英雄,自然不會被清算,可依法丈量田畝,免去前明諸多特權,放歸家中奴仆等等都是要做的,黃宗羲雖然做了,卻是極為感覺很是討厭,他何曾被一個小吏這般羞辱過呢
長工不待跑到黃宗羲面前,就急乎乎的喊道“老爺,老爺,家里來大人了,家里來大人了”
黃宗羲喝道“糊涂東西,如此沒有儀態,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大呼小叫,你沒有看到老爺我正讀詩嗎,真是有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