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幾十年,所取得的功績不如英王萬一,如何還能為英王侍讀呢”
雖說黃宗羲在推辭,但李海心里卻是有了七八分的把握,因為黃宗羲是以自己無可教推辭,而不是不愿教,李海說道“一本明夷待訪錄道盡歷朝歷代制度荒唐事,而帝國鼎新,天子勵精圖治,改制變法,推行新政,與先生書中思想不謀而合。
歷朝歷代君主以天下利害權益出于我,我為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歸于人。以郡王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而當今天子以天下為主,己身為客,所圖所謀都為天下計,所為者為使天下受其利,所做者使天下釋其害。天子身為一國之主,卻主動變君權獨治,為民權共治,設內閣,以李某為首相,全權處置內政之事,便是踐行先生之理想。所為天子之子不皆賢,而宰相可傳賢而不傳子,天子深以為然。而且還將內閣重臣設立任期制度,以免愚臣權奸亂政。如此圣名君主,與先生志同道合,難道先生不愿意出山相助么”
黃宗羲被說的有些意動,他身為東林君子的后裔,士大夫的表率,對大明是忠誠的,但是也否認,大明是歷朝歷代最為君主專制的朝代,也正是因為如此,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多有批駁君主專制,提出了許多民主思想,但他所有的思想是來自于對舊制度的批判,而帝國的新政則是二十多年來的實踐。如果說大明王朝和中華帝國只能選一個作為黃宗羲理想中的國家,那更為民主的帝國肯定會勝選。
“你所言不錯,當今天子確實圣明,帝國新政,改革變法也是百姓之幸。可老夫不明白,天子為何要讓老夫去當英王的侍讀學士。”黃宗羲說著,忽然聲音戛然而止,他張著嘴,好像被人掐住脖子了,他的心里忽然產生了一個念頭皇位繼承
李海今日所說的言語,都是圍繞著黃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訪錄,而明夷二字是出自周易中的一卦,所謂“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如此可見,明夷二字是指的處于患難之位的智者,而待訪則是等待后世來采訪諫納,可這本批駁封建制度的書本身就是寫給后世君主的,此刻當朝首相又傳達帝王口諭,讓他去教授皇長子學習這等帝王之術,也難怪黃宗羲想到皇位繼承上去了,只不過黃宗羲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黃宗羲以為,李明勛讓他去教李君度,是讓他更好掌握帝王之術,將來好繼承皇位,但李明勛的本意是讓李君度認識到帝國新制與歷朝制度的區別,認識到帝國需要的是合理的制度而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更要認識到,英明的君主只是帝國一時之幸,若因其再回君主專制,那就是帝國之大不幸
從黃宗羲的表情變化,李海就猜出了他的想法,但這一次,李海卻裝了糊涂,在他看來,完全沒有必要讓黃宗羲知道李明勛的意圖,他只需要去做就是了。
“老先生,黃先生,您意下如何了先生先生”李海連問著,但是黃宗羲卻已經驚呆了,一直到李海推了推他,才是還醒過來,李海只得又問了一遍“老先生愿意相助么”
“學貴履踐,經世致用,老夫著書半生,若不親身用之,豈不是為后人所恥笑然,老夫出仕,為天下而非為君主,為萬民,非為一姓。”黃宗羲傲然說道
。
李海絲毫不在乎黃宗羲的倨傲,至少他同意了,李海贊許道“老先生所言正是李某之志向,李某身為首相,畢生皆愿為萬民憂樂而憂樂,李某與老先生一樣,以天下為事,為君之師友,那些以私人為事者,才是君之仆妾”
“成王所言甚是”黃宗羲終于笑了。
李海忙稱不敢,從懷中拿出一封信來,遞給黃宗羲,說道“老先生,這是天子親筆所書的介紹信,只需執此信到成都,便能即刻履職
,途中一應事務,我都會讓人安排得當,您可以隨時動身,當然,也無需著慌,時間有的是。”
黃宗羲收起那信,問“老夫聽聞四川光復,吳賊授首,英王不回京城么”
李海笑了笑“西南尚有頑寇作祟,漢奸余孽,還需英王統帥彈壓,另外,西南土司林立,歷朝歷代都有禍事,幾代羈縻都未有結果,天子的意思是讓英王在西南預做準備,快刀斬亂麻”
“好,那老夫處置完家中私事,便去上任。”
天色漸晚,黃宗羲坐在書房桌前,筆劃不斷,把一封封寫好的書信裝好,放在一邊的盒子里,從下午忙到晚上,蠟燭都換了三次,依舊沒有停下,一直到長工端來了夜宵,他才抬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