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業哪里知道扎蘭屯對糧食的渴求,扎蘭屯位于興安嶺東,距離帝國人口稠密的遼東、海西和永寧三個關外行省太遠,而這里又是軍事重鎮,要為未來平定漠北存儲軍事物資,特別是糧食,而扎蘭屯的人口又是有限的,所以必須盡可能的增加種植面積,而首要解決的就是脫產人口,別權業一個鐵匠,就連參領官署的人每人也有兩畝田的生產指標,自己不種就得雇人來種植,還要保證糧食的產量,就算是扎蘭屯的商賈,同樣如此,畢竟這不是什么大城市,商鋪一日開半日門,甚至三日開一日門就足夠了。
“不務農者不得食”這就是烏力吉執掌扎蘭屯旗提出的口號。
所有的手藝人都得到了扎蘭屯參領官署的優待,一應物資都優先供應,官署盡可能的支持其盡快開張營業,而到了樸太這類普通的農戶就沒有這么好的待遇了。
“你們認得這些東西嗎”幾個士兵抬進來了三個荊條筐,里面裝著玉米棒子、土豆和紅薯,這是扎拉屯的土地能高產的作物,也是烏力吉要著意推廣的,所以在安置這些普通農戶的時候,烏力吉第一時間問道。
但是朝鮮移民中卻無人反應,人們木然看著站起來的烏力吉,烏力吉嘟囔道“不可能啊,朝鮮人怎么可能不認識棒子。”
“大人,他們還聽不懂漢語。”權業看出了門道,心提醒道。
烏力吉點點頭“你翻譯一下。”
權業連忙替烏力吉問了一遍,結果是所有的朝鮮人都點頭。
“好,認得就好,有過種植經驗的站出來”烏力吉再次問道。
樸太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的站出去,院子里只有自己一個人坐在地上,實在突兀的很。其實也怪不得樸太,雖然都是來自朝鮮的移民,但是移民與移民也是不同,大部分的移民來自朝鮮山區地帶,在過去的二十年多里,帝國種植這些雜糧的經驗通過海西、寧古塔、濟州和覺華島等多個途徑傳進了朝鮮,耐旱耐寒高產的土豆、紅薯和玉米也有部分推廣,卻不是朝鮮饒主糧,這些無地的佃農在地主的土地上種植稻米或者麥,因為租子和稅糧都只要這些東西,而只在一些山坡地或者私自開墾的土地上種植這三種作物作為補充口糧,保證自家不會在災荒戰亂之年餓死。
而樸太不同,他來自漢城周邊的農村,漢城兩岸全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水稻田,平日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就是水稻這種朝鮮硬通貨,即便是田間地頭,也是種植一些木薯芋頭這類作物填肚皮,從未種植過這三種作物,原本沒有什么,但這個時候,來自大城石的樸太卻成了異類。
一大群人去分地了,烏力吉看著樸太,見他手腳粗大,面容粗糙,一看就是個干農活的材料,不像是那種被發配來的二流子,烏力吉問“你以前的地里種什么”
“水稻。”樸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