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勛認真聽取鄭越臣的話,他雖然現在是帝王,但是對商人的那一套并不陌生,商人逐利,沒有利益是不可能讓他們前往荒涼的草原去投資的,越是高額的利益,越是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而對于商人來說,最好的買賣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而鄭越臣的話最終演變成以理藩院為主,在各商屯推廣區域設立戰備糧購買和儲備制度,而且這還是一個長期制度,按照這個制度,帝國先后從東到西設立了數十個戰備糧儲存點,制定了時間七年到十五年不等的儲備糧收購制度。
以齊齊哈爾的兩個戰儲居為例,每年會都會公開收購三十萬石的糧米和飼料,持續七年,而且可以和主要的商屯農場簽訂長期供貨協定,而一石小麥的收購價格就有二兩白銀之多,這是京城、申京、南京等主要城市主食價格的三倍,但顯然,從遼寧、海西這樣的小麥產區運小麥過去,卻是賠本的,若是能從當地種植出小麥,利潤卻又是數倍之。
“這一是利,二就是人了。”鄭越臣見李明勛寫寫畫畫,似乎對自己說的話頗為受用,膽子也是大起來了,繼續說道“商屯墾荒,沒有人是萬萬不能的,在帝國內部,這奴隸是國家財產,普通商人輕易是無法用到的,而若從人口稠密的內地移民過去,即便是厚利誘使,也是少有人用,用人還是主要著眼于商屯本地,草民家的農場所在濟州本就是南北海運必經之地,人口很多,當年屯墾海西,也是借助了中原、江南和朝鮮移民剛剛抵達,衣食無有著落,遼寧光復,又有大批移民進駐,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才有了農場工人。
實際上,新移民最容易被農場吸引,畢竟他們無田無產,又怕衣食無著,就算當地官署有所照顧,也只是照顧一時,總怕吃了上頓沒下頓更怕地里長不出糧食來。”
而對于帝國來說,最不缺的恰恰就不是人,內部的清算還沒有結束,深挖細查之下,想要遷徙多少人就有多少人,而帝國更是剛剛吞并了朝鮮,那里有數百萬人口,哪怕遷徙其中五分之一,就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你方才說人,什么人都行嗎朕這些時日遍閱各綏靖區奏報,各方主政官員,都認為,犯官親屬不懂耕種,難用于屯墾,反而徒耗糧食呢。”李明勛問道,畢竟帝國目前主要的移民方式就是流放,而被流放的人多是官宦貴族,顯然這些人不懂農桑。
鄭越臣想了想,他家的農場在濟州和海西的倒是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但在遼寧的幾個新農場都有,于是說道“回稟陛下,這確實是個問題,但對于農場來說,卻也不算什么大問題。
各地安置流放之人,都是給予種牛土地,讓其屯墾,那些人自然做不到,因為農業所需耕田、整地、選種、栽植、除草、除蟲、收割晾曬和屯糧,涉及方方面面,也是大學問,輕易是學不會的。但農場則是完全不同,農場之耕種,是分工協作,無需學習諸多農業技巧,只要掌握一兩種技巧,便可以自食其力了,而且農場與鄉下村社可不同,鄉下男耕女織,與外人無瓜葛,農場之人可密切聯系的,所以要有人管,而農場所需的良種、機械也不是普通農夫可以掌握的,倒是那些犯官,本就識文斷字能寫會算,學來倒是快一些。”
李明勛微微點頭,心想也是,農場里是分工合作,便是什么都不會,也只需要學習一兩種技術就可以入職,那像是農民,從耕田到屯谷,事事處處都要自己做,一個環節出岔子,就完蛋,這也是分工協作的好處。
鄭越臣又說道“方才陛下說到了人,其實這人與人也是不同的,農場動輒幾千畝,上萬畝土地,便要使用各類畜力和機械,代替人耕種,不然就會賠本,可是普通農民卻未必真的適應,他們用的慣牛,卻不習慣用挽馬,更侍候不了各類農機廠的機械,這些可都是需要專人去學的,如果沒有這些技術人員,農場也是辦不起來的。”
“你說的沒錯,技術移民、人才移民嘛。”李明勛贊許說道,這話從鄭越臣嘴里說出來,更是貼合烏力吉的主張是合理的。
鄭越臣連連點頭“對,正是這個意思。”
李明勛連忙記下這些,又問“還有什么,你都一道說了吧。”
鄭越臣小心打量著李明勛,最終還是不敢隱瞞,說道“其余的就是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但卻也是不能不做的,那就是疏通關系。”
“哦,這么說,你開那些個農場,李德燦都有幫忙了”李明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