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父皇再去勸一次吧。”李君華懇切說道。
李明勛搖搖頭,沖李君威招招手,李君威走到他面前,李明勛在其耳邊說了幾句話,李君威屁顛屁顛的去了,待小兒子離開,李明勛說道“不用去勸了,我剛才給你母親開了個方子讓老三送去,你去用午膳的時候,皇后也就病好了。”
“母后究竟什么病”太子不解。
李明勛看了看腦袋已經超過自己肩膀的嫡子,覺得有些事也不用瞞著他了,索性說道“她沒有病,只是君度要回來了。”
李君華感覺不可思議,連忙想要辯解,李明勛笑了笑“我沒有說你母親不想讓君度回來,她和我一樣,很疼你大哥,或許比我還要疼,只不過她不希望你大哥參與北伐,當年我答應過你母親,征伐漠北,兄弟之中只帶你一人去。”
想了許久,李君華說道“母后實在不該參與政事,也不該以生病要挾父皇。”
李明勛拍了拍李君華的臉,說道“你的母親雖然出身朱明皇族,端莊大度,但在這種情況下,她只是一個一心保護兒子的母親罷了,當事關于你,那些得體大方通通都會拋諸腦后。君華,或許別人可以怪她,但你不要責怪她,她做這些,還不是為了你。”
“是,兒臣記住了
,兒臣一定努力,不讓父皇母后失望。”李君華低頭說道。
李明勛拍了拍李君華的肩膀,笑道“我方才讓老三去跟你母親說,就說偷聽到我親口告訴你,只是讓你大哥回來過個團圓年,不會讓他隨我親征的。”
李君華微微點頭,想了一會,說道“父皇,實不必如此,大哥以梟雄果決著稱,屢立戰功,實乃帝國將帥之才,父皇也常說,北伐乃國戰,又是幾路并進的策略,若讓大哥執掌一路,也能讓父皇安心。”“你就不怕你大哥執掌一路,分薄了你這個太子的功勞。”李明勛笑問道。
李君華正色道“兒臣本就年幼,實當不得大任,便是參與北伐,也不過追隨父皇身邊贊畫,兒臣不知兵事,并不能領一路軍為父皇分憂,隨征也難有寸功,哪里還怕分什么功勞,兒臣與大哥都是父皇的兒子,父皇厚此薄彼,想也非您所愿,為家國天下計,也不忍父皇憂慮,還是請您允準大哥隨征吧。”
李明勛點點頭“你不用多言了,你說的沒錯,你是我的兒子,君度也是,雖說嫡庶有別,但那是封建思想,在我的眼里,兒子就是兒子,我不會虧待你大哥的。”
看著自己的兒子,李明勛問出了一個深藏好些年的問題“君華,你就不怕你大哥搶你的太子之位嗎”
李君華可沒想到這種問題會擺在父子面前,此刻他需要直面父親的詢問,他深吸一口氣說道“以前怕過,大哥少年英才戰功赫赫,兒臣卻年幼體弱,不諳兵事。可現在已經不怕了,兒臣在學堂聽老師說,帝國鼎新乃是中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父皇與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同,其他皇帝之于先人,都是另一個皇帝,只有賢愚成敗之別,而父皇卻是另外一類皇帝,古今中外歷朝歷代都沒有您這類皇帝,既是開國皇帝又是變革圣君,后繼之君也當如此。
兒臣聽后,深思熟慮,覺得似歷朝歷代對太子教授的為君之道或帝王心術,都是之于以往皇帝的總結,如何又能教我帝國之后繼君王呢。若說天下萬民,名師大家,有一人知道帝國需要什么樣的皇帝,那也就只有父皇了。
兒臣與大哥不同,兒臣常年陪伴父皇身邊,受您教誨,又身為太子,父皇所授必然是嗣君所需,只要兒臣按父皇之命學習成長,便可為嗣君了。若兒臣授業于父皇,卻學而不得,那兒臣也非嗣君之選。”
看著太子一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李明勛都不知道這孩子是笨還是聰明過頭了,至少他如果是眼前這個少年,絕對不會這么淡定的。
李明勛正不知道如何評判太子,李君威又樂呵呵的出現了,得意的搖晃著的腦袋,顯然已經完成了任務。
“老三來的正好,有一件事要你們去做。”李明勛叫住了他。
李君威立刻變的苦瓜臉“能不能不去,我上次去拜文廟,出了好大的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