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李君華要勸,李君威雙手抱胸昂頭說道“
二哥不要勸我,我反正和君弘哥都商量好了,你呢就裝作不知道就行了,出的事我一肩扛”
“你。”李君華倒是猶豫了,孔毓圻可是孔子的六十六代嫡長孫,帝國的衍圣公,他既然知道,理應不能坐視不理,可見老三這般篤定,再想孔毓圻的所作所為,他又不忍束縛弟弟,一咬牙,說道“你可想清楚,父皇知道了,少不得要責罰你,再者,可千萬不要鬧出大亂子來。”
李君威嘿嘿一笑,一拍太子的肩膀“這才是我的好二哥嘛,放心吧,我就讓他丟丟人,不會搞出大亂子來的。”
其實李君威與衍圣公孔毓圻的恩怨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說是世仇。滿清入關的時候,被大明王朝尊奉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享有衍圣公爵位的孔子后裔們選擇了向犬羊夷狄卑躬屈膝,受到了滿清的優渥寵幸,顯然,孔家的漢奸行為是不為帝國政權所容的,只不過因為其在中華文化、思想中的特殊地位,也被帝國區別對待。
三皇之戰結束后,李明勛率軍北上直入京城,當時的偽衍圣公孔興燮就想改換門庭,再享新朝榮華富貴,這在孔家看來是理所應當的,兩千多年來,皇帝換了幾百個,尊崇儒道就要尊崇孔家,從古到今,孔家的爵位不斷上升,一直到了衍生公,然而,李明勛卻拒絕了孔興燮的投順,卻也沒有降罪,只是讓其閉門思過,后帝國建立,李明勛即位稱帝,在家閉門思過的孔興燮遭遇了清算委員會的清算。
這樣一個大漢奸顯然是不會被放過的,但與尋常士大夫家族被抄家滅祖流放邊疆不同,孔家仍然被優待,并非李明勛或者帝國官員有意優待,畢竟這些可算不上孔圣人的學生,而是民情輿情所不許,或許底層百姓出身的帝國官員對孔子沒有什么特殊感情,可帝國的很多官員還是前明舊臣,特別是光復期間支持帝國進步士紳等文人,個個以孔子門生自居,把孔家抄家滅族顯然不是選項。
其實帝國官員根本不在乎孔家,清算委員會的人多是商賈出身,他們清算往往把收益率這類商業概念放進來,孔家才有多少土地錢財,抄了才多少錢,由此產生的問題和影響極多,收益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所以最終的結局是,孔家家主孔興燮去了昌平和永歷、福臨下棋去了,其本人和其父親的衍圣公爵位被取消,二人也不得入孔廟祭祀,也就是說,兩代投順滿清的孔子嫡孫就當沒有了,而孔興燮之子孔毓圻則被李明勛重新封為了衍圣公。
曾經有一段時間,李明勛想把儒道變成儒教,歸于宗教局管制,但發現中華文化受
儒家文化影響太深了,若是如此,儒教就成國教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帝國把孔家梳理之后繼續延續了歷朝歷代尊孔的傳統,卻也利用孔家,在皇帝的眼里,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就看如何解釋了,因此教育局接手了孔子思想的解意釋文的職責,然后通過孔家說出來,利用孔家的影響力打壓一些不利于帝國發展和思想解放的儒家學說,首當其沖的就是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
孔毓圻雖說成了衍圣公,但不可在曲
阜老家享受祖蔭,比李君華年紀稍小的他住進了京城的衍圣公府,與皇子、勛貴一起接受帝國的新式教育,因為年齡相仿,自然也就成了李君威的同學。
而二人的恩怨情仇則是來自于一次文廟祭孔,帝國的主流思想對孔子談不上多么尊崇,只能算是尊敬,所以李明勛自然也就沒有對孔子磕頭的覺悟,實際上,為了避免封建思想抬頭,李明勛不僅自己不祭孔,也不許內閣二相、太子祭孔,每年只是讓禮官應付一下,今年則提高一下規格,讓皇子代祭。
皇帝對孔子不咸不淡,身為皇子的李君威更不用提了,在他的眼里,孔子這類需要自己磕頭的泥塑和各種宗教的神仙差不多,去了之后,因為禮儀冗長,跪在文廟里打起了瞌睡,這本沒有什么,誰敢對皇帝最寵愛的兒子說出個不是來呢,可單就有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那就是衍圣公孔毓圻,他見李君威打瞌睡,出了孔廟后玩起了文字游戲,賣弄了一下自己的文學素養,出了上聯給李君威
眼皮墜地,難觀孔子之書。
對于這類深文周納的文字機巧,李君威既不感興趣,也沒那個能耐,沒有對上來,卻也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三皇子在文廟的表面和這個對聯被登上了一些小報,繼而被宣揚開來,也有好事者幫李君威對了一個下聯
哈氣連天,要做周公之夢。
顯然,對聯是工整的,可李君威的面子卻是丟了,而且丟的是大面子。
而當兄弟二人乘車趕到誠王府的時候,不僅見到了林君弘還看到了幾個勛親家的世子,其中以李君華的同學裴元器而首,李君華臉一黑,李君威報復衍圣公的陣仗可真不小。
見太子也來了,有人歡呼有人退縮,歡呼的人以為太子也加入了這個計劃,而退縮的人則認定這件事有太子在而做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