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你的意思,似乎并不好執行。”李君華打斷了常阿岱的話。
常阿岱點點頭“確實如此,一是物資不足,資金缺額。二是,歸附牧民數量及物資緊缺程度,遠超預計。”
這并不難理解,北伐計劃,財政方面最先保證的是軍餉,其次是軍需物資采購,安置難民這種事本身優先度就比較靠后。而如今監國的英王李君度顯然也不是一個愛民如子的人,更沒有視草原之民亦朕赤子那種覺悟,對賑濟之事并不上心。物資的緊缺是理藩院下屬的綏靖區的人力物力首先全力支持軍需轉運,因此不足。
而歸附牧民之多,戰爭造成的損失之大遠超過想象,北伐計劃的物資儲備調配定調后,才修改為冬季進軍的,如果按照原本的計劃,很多牧民應該是隨滿清西遷的,此刻卻落在了帝國手中,更重要的是,攻占漠北和當年橫掃漠南的戰爭形式完全不同,當年是很多部落首領帶領牧民歸附,而在北伐之前,各部落的權貴首領都變成了滿洲人,戰爭一起,或逃或死,部落沒了主心骨,也
就失去了秩序,而滿洲遁逃之前,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征用和屠殺,賴以生存的壯勞力又在戰爭中損失過多,導致物資缺乏過甚。
“各綏靖區向北遷移旗佐的事情如何了”李君華問道。
“尚未展開,殿下,登記在冊可以遷移的旗佐,無論是直轄還是藩屬,都是牧民旗佐,如今這個季節正是羊羔大量降生的時候,若行遷移會有大量折損,路上消耗也大,到了漠北,也頂多養活自己,于賑濟無益。所以,理藩院都是
讓其七月之后再行遷移的。”常阿岱知道李君華的意圖,假設能把大量漠南旗佐遷移到漠北,就可以用他們的牛羊養活歸附之民,減少不少壓力,但這個計劃也只是表面可行,內里還是諸多掣肘,旁的不說,旗下旗佐是各綏靖區的心尖子肉,而藩屬旗佐又是各藩臣的生存資本,沒有好處,誰愿意接濟他人呢。
李君華微微點頭“顯然,就地賑濟是不行的了。”
常阿岱微微點頭,說起來,草原賑濟和中原賑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原賑災,簡單的話直接給錢,困難些就施粥賑災,只要等到天災過去,種植季節到來,新的糧食產出,災難就結束了,但草原百姓的生活依賴的是牛羊牲口,這些玩意可不會從地里長出來,而從外地調來也幾乎不可能,一個草原牧戶生存需要上百頭牛羊供給,調幾百萬頭牲口來,完全不可能。
“還是內遷吧,各綏靖區和行省,有的是需要人口的地方,而且有的是糧食給他們吃。”李君華最后說道。為了北伐,帝國北方官倉軍倉儲備了上千萬石的糧草,各商屯每年還有預定的大量糧食,與其費心盡力把糧食運到草原,不如讓長了腿兒的人去找糧食。而且隨著北方商品經濟發展,各地也需要人口工作,只要有了工作,就有了生存的資本,也就不需要賑濟了。
“是,卑職也是這么想的,只是耗費太大,統帥部那邊若是不批專款,恐難成行。但幾番請款,都無音信。”常阿岱滿臉為難。
內遷是個長遠的好法子,但遷移同樣需要資源,這一路花銷著實不小。
“你們可問過皇上的意思”李君華知道常阿岱希望自己出面,但一想到要與長兄,特別是監國的長兄討價還價,李君華先要弄清皇帝的態度。
“折子上過了。”常阿岱說。
李君華問“結果呢。”
“石沉大海。”常阿岱老實回答。
李君華微微點頭,雙手交叉,陷入了沉思,忽然笑了,自語說道“原來考驗在這里呀。”
“殿下,您說什么”常阿岱伸長脖子,小心問道。
“哦,與你無關,常阿岱,你既能想出讓難民吃土豆和地瓜的法子,可見你對民政嫻熟,你若想讓更多人活下來,就得想出內遷過程中低成本的物資供給方式。簡單的說吧,我們要做的,是花最少的錢,讓最多的人活下來,你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