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華先是一愣,繼而明白過來,燕北作為京城北方的綏靖區,這些年來大力發展開拓,有的是土地,作為北伐大軍的主要后勤來源,也有的是糧食。論起來,物資是最豐富的,可燕北卻是最不合適的地方,整個燕北綏靖區根本吞不下這么多的人口,別說四十萬,就是二十萬也做不到,想要安置人口,必然要向工礦業傾斜,京畿地區商業的發展,對人的需求是巨大的,倒不是無法安置,但如果大量的蒙古人涌入京畿,勢必會引發劇烈的社會反映,那么這件事就會變成壞事。
“云中綏靖區如何,去年我曾去過,河套地區水草豐美,墾荒商屯也是各綏靖區之首。糧食當是不缺的,也有充足的土地安置。”李君華道。
常阿岱依舊搖頭,解釋道“其實也不那么適合,殿下,漠北之民都是牧民,不懂稼穡之術,您給他們土地,也難以快速適應,無法做到及時的自給自足。況且,如此安置,消耗極大,不僅需要土地,還要農具、耕牛種子和房舍。
若是讓他們繼續從事放牧,也有些不妥,畢竟有大量的直轄旗佐要北遷戍邊,原本各旗佐就要抽調牛羊牲口支援,一下子又涌入許多丁口進來,必然生機艱難。又不可能把人交由藩屬旗佐。”
交由藩屬旗佐是不可能的,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帝國一直壓制藩屬,也不愿意見其做大,實際上,李君華問詢行營官員時,有人就提出一種很簡單的辦法,把這些難民分封給各綏靖區的藩臣,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弄回去,死多少活多少看他們自己的本事
,而各藩正沒法子擴張呢,自然也愿意,能帶多少人回來都是賺的。
“商屯呢”李君華問。
“商屯倒是可以,但絕對消化不了這許多人。”常阿岱道。
云中的商屯是帝國各大綏靖區里規模最大的,可因為靠近帝國核心地區的緣故,收到了帝國最多的投資,而人口補充也方便,因此從來就不缺人。李君華去年暗訪過云中綏靖區,對此多有體會。想到這里,李君華倒是明白了“說起來,還是東北各
綏靖區合適。”
李君華倒也明白常阿岱為什么不直說,畢竟他來自吉林綏靖區,本人又是外藩藩臣,自然不好貿然提及人口之事。
“是,齊齊哈爾、吉林等地的商屯從來都是缺少人口的,東北各綏靖區各行省也缺人,而帝國開拓東北數十年,從來都是胡漢雜居,遷移東北,倒是不會惹出亂子來。難民翻越大興安嶺,就能抵達齊齊哈爾綏靖區,那里有很多大規模的商屯農場,就地可以轉化為農業工人,農場與小農不一樣,根本不需要什么農業技術就可以勝任除草、采摘、搬運這種活計,以工代賑,也就沒什么財政壓力了。”常阿岱仔細介紹道。
其實不光是內陸的綏靖區,靠海的幾個行省也是如此,自從帝國光復中原后,很多邊疆行省的百姓開始內遷,畢竟很多人才遷移過去不過二十年,一代人的功夫,他們知道中原江南的繁華富饒,而隨著海洋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人口向港口城市聚集,各行省對移民素來是來者不拒,這些年日本內亂不斷,關外行省不斷要求內閣批準接納日本移民就是最好的佐證。
而除了東北的綏靖區,其實關西綏靖區也極缺人,主要是缺乏非天方教人口去改善當地的天方教人口占比例。但關西貧瘠,開發又晚,接納不了許多人口,只能當陪襯。
李君華與常阿岱商議到了深夜,大體定下來內遷的名額分配,東北各綏靖區承擔大半,二十五萬人左右,而西部和南部的則就近向云中、燕北遷移。而幾十萬人的遷移可不是什么簡單的事情,特別是他們都是難民,缺乏牲口和生活物資的情況下。而這個問題,常阿岱直接包攬下來,只用了兩日,就見了成效,邀請李君華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