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九年的三月初,京城的遷都正式開始,而這已經是遷都計劃的第二部分,早在帝國七年時,南京的行政官署已經開始向申京遷移,且已經接近尾聲,而勛貴們已經從東宮那里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宅院,已經早早入住,就等著接駕皇室了。
而京城的遷都隊伍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大頭,主要是官署衙門,這部分直接往天津坐船,抵達申京,預計三個月即可完成,而是皇室則按照預定計劃,從陸路南下,只不過沒有選擇運河水路,而是選擇了運河岸邊新建得當的京申大道。
僅僅是從京城到天津這段路,御輦就走了半月時間,主要是沿途安排的活動實在是太多了,雖然主題為送別,各類題字、送別、折柳和贈詩都不是李明勛喜歡,也不是他所擅長的,但考慮到京畿一省就貢獻了超過一百五十萬兩的隨駕金,李明勛也覺得外面那些紅旗招展和人山人海可愛了。
自天津起,就沒有那么麻煩,一直到府治之城才有必須由皇帝公開出面的慶典活動,行進速度快了許多。
京申大道是從帝國三年開始籌備修筑的,主要是彌補運河溝通南北速度太慢的不足,因為海運的興起,京杭運河的作用已經沒有那么明顯,只不過因為其所經過的兩岸也需要廉價水運,因此在建國之初就得以疏浚,但即便是疏浚之后,因為寬度、水流和水閘的緣故,運輸成本上的競爭力也遠遠不如海運,而海運與運河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速度都太慢了,內閣先是提出修備南北官道,在這個計劃基礎上逐漸擴充,最終形成了京申大道。
“朱明時代留下的官道多是夯土的,我記得當年在南華修筑兩洋大道,就變成了砂石路,排水性能提升不少,想不到這才幾年,已經出現了瀝青路了。”在天津之南休息的時候,李明勛看著青黑色的路面,不由的感慨到。
而作為北上接駕的負責人,馬東來對此早已做了功課,而當初力主修京申大道的就是他,聽到皇帝提及這件事,笑吟吟說道“皇上,瀝青路面并不長,出了天津不過三十里也就變了,當初微臣力主修京申大道的時候,也是多方考察論證過,還派人專門去了皇上當年主建的兩洋大道。
現在的兩洋大道也是瀝青路面了主要是從婆羅洲運過去的,瀝青路面雖然平整,但過冷和過熱都不行,兩洋大道修建好后,需要一支千人規模的隊伍維護。京申大道修筑的時候,也是準備用瀝青的,但海內各省,能出產瀝青的也就只有延安府那邊,運輸成本實在太大,您看到的從這到京城的瀝青路,是幾年前,您在北方推行蜂窩煤爐時德政延伸,因為蜂窩煤推行,北方各省多用煤炭,而遼寧、京畿和山東都產煤炭,用煤青鋪路,解決了渣滓問題,再好不過。”
李明勛聽著,微笑不語,馬東來這個家伙嘴里的話不盡不實,至少煤青與自己推廣蜂窩煤沒有什么關系,蜂窩煤產生的渣滓是碳灰,而煤青應該是煤炭冶煉出現的產物,煤炭冶煉出現焦油,這部分可以用來制造油墨,加快了帝國印刷產業的普及,而過濾焦油產生的渣滓才
是煤青,可以用來鋪路。而推動北方煤炭冶煉到焦油產出再到瀝青,這是帝國三年時,內閣首相李海推動的北方振興計劃的重中之重。
“煤青雖然價格比較低廉,但也有不好,冬天過冷容易裂,夏季過熱會融化,而且含毒太大,不太適合京申大道大規模普及,但若是全用水泥,成本又太高了,多方籌劃,最后才是確定,用煤青、水泥和碎石子攪拌后鋪就,再用石碾或鐵碾碾過,路面很是平整,也不容易開裂或者融化。”
“東來有心了,你做事向來妥當,這一點,我是放心的。”李明勛夸贊說道。
李君華問“副相大人,為何這道路東側與運河拉開百米之遠,其中間亂草叢生,而道路之西卻是農田廣布呢”
馬東來道“這是微臣讓交通部這么操辦的,早年皇上就諄諄教誨,說鐵路之利在千秋萬代,鐵路興則國興,這話微臣一直記在心中,京申大道開始征地的時候,雖然采用了土地置換、免稅、贖買等諸多法子,但仍舊惹出了不少事端來,微臣心想,今日建公路溝通南北,不過幾年,也會修筑鐵路,到時再征一遍又是惹出一份變亂,何不讓微臣把惡人做到底,索性沿途擴征,留待日后修筑鐵路之用。”
“東來真是高瞻遠矚,不錯不錯,如今京津路在修,算作工程試驗,只要驗證合適,將來鐵路定然鋪開,若論溝通南北,這京申路是重中之重,你未雨綢繆,日后少了不少麻煩呀。”李明勛由衷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