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根本不用給這幾個國家下套,實際上帝國的海軍裝備的發展遠遠超越了這個時代,別說正統的戰列艦,奧斯曼連像樣的蓋倫戰艦都沒有,奧斯曼的中央艦隊長時間保持了較小的規模,依賴于招撫海盜。
按照奧斯曼的傳統,對海軍從不持續性的投入和維持,而是在戰爭或者面臨海上威脅的時候爆發式投入財政組建規模龐大的艦隊應對,然后在戰爭結束后,海軍沉淪等待下一場戰爭,因為奧斯曼海軍的主要威脅是地中海上的威尼斯海軍,而地中海風浪較小,比之黑海的環境要安穩的多,所以奧斯曼的海軍往往以槳帆船或者劃槳船為主,只不過噸位巨大,配備火炮較多而已。
這些槳帆船在波濤洶涌的黑海可不管用,所以三國聯盟都沒有提出多少限制性要求。只不過令李君威無奈的是,四國黑海艦隊限制條約傳回國內之后,在帝國內部引發了輿論狂潮,帝國臣民都認為這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因為帝國以海立國,雖然帝國建立夠,海軍一直被限制發展,但帝國海軍依舊在各個區域壓制著敵人,即便在遙遠的美洲,美洲開發公司的艦隊也罷沿著太平洋海岸線南下搶掠西班牙港口城市作為一種必備節目,而在帝國勢力范圍內,只有帝國海軍限制別國海軍,哪有與其平等的情況呢
以往的海軍條約,不許日本人建造擁有火炮的艦船,不許廣南國打造二十門火炮以上的戰艦,不許安南國擁有三桅艦船等等,什么時候限制過帝國的海軍呢,若非這份海軍條約只有二十年,或許在帝國申京都不會被批準執行。
相反,海軍對此態度很值得玩味,海軍司令在籌備黑海艦隊的同時看到了這份條約,也僅僅只是說了一句調皮而已。用桅桿數量來限制海軍艦船,真的很公平嗎,真的限制的住帝國海軍嗎,那正在試驗的蒸汽與風帆混合動力帆船怎么算,全蒸汽動力帆船又怎么算煙筒數量嗎
但是海軍對于黑海艦隊是非常上心的,這是二十五年來,帝國海軍的第一次大規模擴充,在確定擁有黑海之中,海軍籌備了一支由兩艘三級戰列艦和四艘重巡以及兩艘遠洋補給船組成了黑海艦隊,前往了黑海。
饒了大半個地球,沿途使用了帝國、葡萄牙、荷蘭與英國的港口,抵達葡萄牙里斯本的時候,八艘船只剩下了六艘,一艘補給船與一艘重巡損失,但這還只是開始,帝國與西班牙的戰爭一直在進行著,在直布羅陀海峽遭遇了西班牙本土艦隊的堵截,最終只有一艘戰列艦和一艘重巡抵達了黑海,加入了黑海艦隊,其余四艘船有一艘被擊沉,一艘沖灘擱淺被焚燒,其余兩艘也遭遇重創,最后半價賣給葡萄牙海軍,人員通過葡萄牙商船抵達了波蘭的波羅地海港口,陸地前往了黑海。
這就是帝國海軍為莽撞付出的代價,自此之后不再派遣艦隊補充黑海艦隊,而是全力支持當地的造船等工業發展,為此專門成立了移民機構,與陸軍一起,加入到了向西部移民的行列來。
雖然這份條約之中充滿了很多意外和臆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四個國家對此都是滿意的,特別是中國方面,當李君威代表帝國簽字之后,迫切希望停止戰爭的俄羅斯以及別無他求的索別斯基國王也選擇了同意,法佐帶著這份重新擬定的協議回到了伊斯坦布爾。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穆斯塔法很難插手其中,他的無理取鬧讓人厭惡,大家只表示愿意和法佐談判,相信科普魯律家族的政治素養。
只不過三國聯盟的代表心照不宣,穆斯塔法是讓人討厭的,但每個談判對手都是如此,甚至談判中的盟友也是如此,三國心照不宣的二選一,就是為了讓法佐和穆斯塔法兩大政治勢力內斗,讓奧斯曼當局因為內斗而消耗。
所以,代表們滿意的看到法佐乘船返回了伊斯坦布爾,而穆斯塔法則以未來督促停戰和劃界的理由前往了南部格河一帶的奧斯曼前線大營,那里有忠誠于他的將領。
但是談判還是疏漏了一點,那就是本地勢力之中的另一方豪強哥薩克。哥薩克現在分別向三國聯盟之中的三方效忠,在戰爭中他們也分享到了一定的利益,特別是土地方向,尤其是忠誠于波蘭與俄羅斯的哥薩克,畢竟他們的國民不能像是帝國西疆的游牧民族一樣快速遷移過來,也希望哥薩克繼續作為國家邊境的籬笆。
在過往的時代,哥薩克與克里米亞韃靼人得實力就有了此消彼長的情況,克里米亞汗國的覆滅,土地的獲得以及更高的政治地位讓哥薩克們失去了枷鎖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這種自由的最佳表現就是,在兩三年后,哥薩克們的實力獲得一定恢復,又擁有自由出入黑海的江河之后,他們化身成為了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