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的戰爭中,陳平負責出戰,常阿岱在伊犁總攬軍政,大規模戰事一起,常阿岱就是大軍的后勤總管兼中軍,而戰爭規模再次擴大,或者在征服的后半部分,常阿岱也要與陳平一起分別執掌一個方面,而不是單獨執掌某一種權力。
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帝國的邊疆區是由一個個的綏靖區組成,而綏靖區的單位又是扎薩克這樣的軍政合一的單位,在基層,軍隊就是和行政綁在一起的,而陳平麾下的軍隊都是來自各個扎薩克,自然也就可以通過軍隊影響扎薩克,而在邊疆地區,一切都要為軍隊服務,那么常阿岱這個駐疆大臣成為鎮守將軍的實質副手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而這一次,李君威進行了徹底的切割,首先鎮守將軍負責本地的軍務、藩務與外交關系,而駐疆大臣公署作為行政機構執掌行政、宗教事務和貿易。而分配權力的基礎就在于,李君威要求各邊疆區減少常備軍的數量,而是分批征調外藩與直轄旗佐的軍隊,組成輪戍軍隊,這樣不僅減少的軍費支出,還能時刻掌握各扎薩克的情況。而除了這些軍隊的指揮權,一切工作都要駐疆大臣完成,唯有用人一項上,需要兩個衙門共同確定。
更重要的事,李君威給予了各邊疆區一個新的權力,那就是允許他們成立和改制行政扎薩克這一新的行政單位,雖然這是第一次正式的確認,但實際上,在四大邊疆區早已形成了這樣的基層機構,他們不承擔任何的軍事責任,只負責繳稅和徭役,甚至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徭役也可以用繳納稅款的方式來替代。
這就是與各行省一樣的待遇的基層組織,但在過去很多年里,各綏靖區只有外來移民和商賈才有這個資格,所有進入扎薩克人,無論國族還是少數族裔,都必須承擔軍事責任,當然,各綏靖區也有一定的變通,那就是以國族、朝鮮族裔等農耕文明族裔為主的扎薩克組建生產扎薩克,他們繳納稅款和糧食,承擔部分軍械分攤,但也要參與到軍事后勤之中來。
新的治政扎薩克直接一步到位,允許各邊疆區內出現民戶,也允許軍戶變成民戶,民戶不用承擔軍事義務,而軍戶則不用承擔稅收義務,但也不僅僅如此,即便是生產扎薩克,一直以來也是受到控制的,不允許自由遷徙,而治政扎薩克的成立就是讓遠疆區的民戶們自由遷移起來。
新的政策得到了各邊疆區鎮守將軍和駐疆大臣的默許,原因很簡單,這并不損害大家的利益,當然,治政扎薩克把北疆區域排斥在了外面,因為人口一旦流動起來,不會有人向北遷移的,后來北疆區也進行了一定松動,那就是本區域內可以流動,目的就是把內陸地區的百姓往西調遣,前往西西伯利亞地區進行建設。
而內疆、西疆和遠疆各自有核心區域,分別是漠南、河中之地和南俄一帶,這也是各邊疆區的重點區域。
但李君威不僅給各邊疆區好處,也不僅切割他們的肉,而且還給了他們目標,當各遠疆區的鎮守將軍和駐疆大臣以及重要的綏靖將軍到齊了之后,李君威展示了帝國理藩院一個新的戰略計劃大陸橋計劃。
與會的官員要么上過學堂,要么對帝國歷史有著充分的了解,他們敏銳的發現,這個所謂的大陸橋計劃似乎絲綢之路的加強版。
大陸橋計劃有四個核心點,京津、西安、伊犁和西津。幾條漫長的線路串聯起來大陸方向的重要節點和富庶區域,第一條線出山海關之后進入關外,貫穿了所有的關外綏靖區,進入了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庫爾茨克城。而這只是一條分線路。
干線分別從京津和西安出發,京津線出長城,入漠南,進漠北,西越天山進入伊犁,而西安線穿過河西走廊,進入關西,匯入了伊犁,這也是帝國西進擴張的路線,而在伊犁再次分成了三條線,一路北上進入了北疆區的核心城市平北城,然后順著鄂畢河的水道進入西西伯利亞地區。
一路下費爾干納,貫穿了整個河中之地。而中間一條穿過了哈薩克的阿斯塔納、穿過烏拉爾河、靖遠城抵達了西津。
而在這些線路上標注了一些重要的城市、農業區和商路,李君威告訴有的將軍和大臣,這就是大陸橋計劃,要求就是在每一個節點就開發城市和農業區,形成穩固的生產核心,而不僅僅是永遠處于游牧狀態,這也是設立治政扎薩克的初衷,那就是重新建立起當年被蒙古人破壞亞歐大陸的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