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由榔則是說道“你能否以皇帝的名義請我去行宮一趟,就說給你診病。”
“這又是為何呢”李君華問。
朱由榔卻是不回答,只是問李君華辦還是不辦,李君華自然沒有二話,直接命人去行宮拿行頭,準備儀仗,而餐館送來的餐點也是被分給了四鄰,不多時就有侍從官前來宣旨,帶來車駕,把青天藥廬的朱大夫宣去了行宮,惹的周圍人一陣側目。
李君華讓人打探,才是知道,朱由榔在鳳陽城很有名,但是同行相輕,畢竟朱大夫的醫術并非家族傳承也不是什么大家徒弟,主要來自自我摸索和選取百家,鳳陽的大夫都說大家找朱大夫看病是因為他不收錢或者收錢少,而不是醫術高超,而朱由榔雖然性格和順,這卻是拿他的畢生所學開玩笑,很是不爽,如此被詔去行宮看病,連皇室都信任,那醫術自然是了得的。
而且朱由榔年紀大了,已經開始著書立作,傳承醫術自然也需要一個好名聲,他不想去爭取炒作,也沒有這個腦筋,如今利用當皇帝的外甥一番,也算是他最大的蠅營狗茍了。
而朱由榔到了行宮,倒也沒有隱瞞,把這些年在鳳陽的所見所聞說了個通透,特別是當初挖掘淮河蘇北入海道的時候,征發了安徽和江蘇兩省上百萬的民工,朱由榔還以大夫的身份在勞工營之中進行義診,知道的事情自然也就更為詳細了。
淮河治理工程雖然已經到了首尾階段,期間李君華也命令各法務和督察機構,甚至安全局進行了監督,查辦了一批貪墨、瀆職的官員,但是這種事是查不清,掃不干凈的,在朱由榔的口中,李君華又知道了更多的內情。
但是不管怎么說,淮河治理工程進行的非常順利,大體上也算是完成了原定的目標,蘇北入海道不僅是讓淮河擁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這入海道還成為蘇北地區的農業的灌溉總渠,為蘇北地區農業,尤其是棉花和花生兩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淮河擁有自己入海通道后,黃河也順勢改道,從山東入海,自此黃河水不再沖刷淮河的下游地區,雖然北方的運河因此逐漸失去了航運功能,但是南方的運河,尤其是江蘇境內的卻是重新煥發的青春,更重要的是,蘇中地區終于沒有了懸在腦袋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可以放心的發展。
以往黃河奪淮入海,加上大明王朝對治河的政策失誤,導致的結果就是,蘇中地區是被放棄的,任由黃河在此改道沖刷和泥沙沉淀,導致蘇中大部分地區的農業都沒有辦法發展,往往剛剛把農田建立起來,黃河就改道過來,把一切的努力全都化為烏有。
但是現在是好了,黃河已經從山東入海,淮河也基本被馴服,蘇中地區已經沒有任何河水的威脅,可以安穩的開墾和發展了。
“只是沉入水底的大明祖陵卻不能在現世了,我問過了一些水利方面的臣工,要做到這一點很難,要對湖泊和淮河進行大規模的改造,而當地的百姓說,除非有百年一遇的旱災出現,否則也難以現世。
母親一直記掛著這件事,但孩兒終究在這上面不能讓她如愿了,若是再動淮河,實非安徽江蘇兩省百姓之福,母親還以為淮河修好之后,可以給祖陵遷墳,另做祭祀呢。”李君華有些歉疚的說道,他也知道,正是這個原因,太后遲遲不愿意來見朱由榔,朱由榔卻是微微一笑,說道“孩子,根本不用這樣,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改朝換代了,你身上有朱家的血脈,讓朱家得以繼續祭祀已經非常難得了,我們朱家面對韃虜進攻的時候,沒有守住百姓,沒有保住祖宗,又怎么會把責任推卸在你們的身上呢,你做的已經足夠了,非常夠了,不要為此而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