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裕王的辦法,皇帝沒有任何異議,只是看向陳平,而陳平思索過后,覺得裕王的辦法很妥當,點頭表示支持,只不過李君華已經認識到了,要想解決葉爾羌的問題,就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了。
“藏地呢”李君華問道。
李君威則是看向陳平,問“皇上派遣去拉薩的使團是什么情況”
陳平說道“使團是以熬茶的理由去的,包括了大量內疆和西疆的蒙古、衛拉特外藩貴人,還有宗教局下轄的一批僧侶,這些都是切倫或者章嘉上師的徒子徒孫,佛法高深,去了之后,上人無論如何都是要出面的,但卻沒有出面。安排人提出辯經,那個桑結嘉措也以上人坐定為由搪塞。
不得已,使團團長要求見到上人,宣布新的法號,但桑結嘉措再一次阻撓,要求減少打擾的人數,我們的人開了一個十個名單,只被運氣見四個人,這十個人里,五個見過上人,五個沒有,結果桑結嘉措挑選的四個全都是沒有見過上人的。由此,幾乎可以斷定,上人已經去世了。”
李君威搖搖頭“不,還是不能這么輕率,哪怕在布達拉宮見的上人是假的,也不能這么輕率的確定上人已經圓寂。上人和桑結嘉措都是人精,他們一輩子與我們為敵,難保用詐死的辦法來籌劃針對我們的陰謀。我們在藏地的政策,必須以上人還活著為基本的判斷,而不是認定他死了。”
“嗯,老三說的對,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穩重。現在看來,解決桑結嘉措,并不一定著手于宗教,藏地的黃教太頑固了,一個處理不慎就會引發連鎖的反應。朕想過了,要么無視藏地,繼續裝作不知道。要么就要從世俗政權動手,把水攪渾。”李君華認真說道。
李君威其實也是這個意思,但既然皇帝開口了,就應該讓他定下章程,自己查缺補漏,而不是搶奪皇帝的風頭,李君威說道“噶爾丹策旺這個人野心勃勃,好用但卻是未來的禍患,而和碩特汗國因為黃教壓制,與我們的關系也沒有那么密切。”
“老三,厄齊爾可用。”李君華敲了敲桌子。
“他恐怕難堪大用呀。”李君威道。
“做個攪局者綽綽有余,而且他對黃教的態度是深惡痛絕,這可是罕見的。”李君華提醒道。而李君威想了想,則是說道“可是他是朋楚克汗的兒子,如果我們支持他,很有可能會把他推上汗位,顯然,這并不符合我們的根本利益。”
帝國處理外藩方面,所謂的根本利益就是吞并外藩,葉爾羌汗國如此,和碩特汗國也是如此,畢竟這些國家無論是文明程度還是實力都無法和帝國媲美,且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因為帝國的理藩院現在掌握著大量的游牧民族人口,且已經同化到一定程度,無論吞并還是統治,成本都不會太高,當然,并不是所有外藩都必然是這個結果。
比如中南半島上的緬甸、安南等國家,帝國對其就沒有吞并的計劃,原因就在于他們本身就有著自己的文明,人口眾多而且實力也不弱,帝國更多是以讓其打開國門,進行經濟殖民和文化輸入。而一些處于特殊位置的外藩也是如此,就比如土爾扈特汗國,雖然這個國家與當年帝國吞并的準噶爾汗國沒有什么不一樣的,但土爾扈特可以作為帝國與沙俄之間的緩沖,減少兩國可能存在的摩擦,但是和碩特汗國和葉爾羌汗國就沒有這個作用了。
李君華對裕王笑了笑,說“老三,藏地很特殊,無需追求一步到位,正如說你說的,厄齊爾這個人難堪大用,他更像個俠客而非領主,這樣人是成為不了政治家的,藏地在他手中,總比在桑結嘉措這個人手中更有利,你說呢”
李君威倒是認可這一點,而李君華說道“老三,你盡快啟程前往印度國,我知道,澹臺云風你是必然要帶在身邊的,雖然他沒有與靜安訂婚,但那是考慮大哥的態度,所以你想把這個年輕人帶去給大哥相看一下,你可以帶他去,但不要把他帶去西津,在印度的事結束了,就讓澹臺云風回來,他與厄齊爾有著特殊的關系,在藏地的事務之中,他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是,我會讓他盡快回來的。”李君威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