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的是正規軍團。”侯賽因又一次提醒,他知道帝國的遠疆區有大量的藩兵,這些藩兵無論裝備還是訓練水準都不是特別高。
“當然,比你們想象的還要正規的軍團,帝國陸軍。”李君威笑了。
西津區的成立改變了帝國內部的軍事力量格局,自從帝國攻占漠北之后,陸軍的地位就下降的很厲害,首先就是進行了一輪的裁撤,規模也降低了,而真正讓陸軍規模下降的是,陸軍基本不參與什么戰斗。
幾十年來大陸方向的開拓,帝國一直傾向于使用理藩院麾下的藩兵,因為很多時候都是裕王掌握軍隊,所以只有一部分禁軍參與戰爭,勉強算是出自陸軍體系,但風頭也一直被理藩院出身的禁軍怯薛、巴圖魯兩支營伍所搶奪。
實際上統帥們都不太喜歡陸軍,過于的嬌貴不說,耗費的軍費也大,不適應草原和大陸方向的氣候,所以長久以來,帝國陸軍的主力都在國內駐扎,他們甚至連守衛邊境線的機會都不多,畢竟帝國在東北、北方、西北和西方的鄰國都已經被吞并了,沒有被吞并的也已經屬于理藩院的轄制范圍,唯有西南,帝國與緬甸、安南等寥寥幾個國家接壤,以至于為了顯示存在感,帝國與這幾個國家在邊境上沖突不斷,一直到幾年前,由皇帝親自督導,與各國進行勘定邊界,才消停下來。
而當初安南作亂,陸軍也是一個勁的要求出兵,甚至發生過在邊境上擅自動手的惡件。因此當西津地區成立之后,為了平衡軍種地位,也為了不讓理藩院一家獨大,陸軍直接從理藩院手里接管了對西津地區的防務,幾年下來,已經從國內調集了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和一個混成炮兵營前來,海軍陸戰隊也有兩個混編了步兵和炮兵的海防旅。
這些僅僅還是西津地區的兵馬,而就近的遠疆區兵馬更多,只不過遠疆區的兵馬以騎兵為主,就算是步兵也都是機動步兵,這就是陸軍與理藩院扯皮的結果,但李君威可不管這些,只要需要,他也可以完全調遣,大不了讓機動步兵把馬匹留下就是了。
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鍵,侯賽因顯然還是有些謹慎的,李君威當即讓人帶他參觀帝國駐西津和頓河沿岸的步兵旅,感受一下帝國陸軍的風采。陸軍與理藩院藩軍的軍隊差別就在于非常的正規,從著裝和軍械再到紀律,侯賽因參觀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軍隊,正規的軍團。
而侯賽因也展示了自己的誠意,那就是蘇丹的弟弟,奧斯曼大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一直隱藏在西津地區的蘇萊曼二世,侯賽因并未帶走他,若是將其留了下來,李君威也就找了一個機會,前往西濱城進行拜訪。
在碼頭時,李君威遇到了幾個熟人,是當初隨他前往奧地利的一些雇傭兵,李君威不免有些疑惑,現在巴爾干半島上已經打的火熱的時候,為什么這些雇傭兵回來了呢
李君威立刻差遣人去問,才知道,奧地利與波蘭的聯軍在李君威返回之后又取得了一次勝利,但是聯軍現在已經基本解散了。
第一波解散離開的就是一些雇傭軍和薩克森軍團,原因就在于信仰,薩克森軍團的主體是新教徒,而雇傭軍各種信仰都有,天主教徒比較少,這些人在維也納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薩克森軍團。
或許人們永遠會記住索別斯基率領波蘭翼騎兵沖散奧斯曼軍陣的壯舉,但是李君威親眼見證了戰場,在此之前,是薩克森軍團支援洛林公爵的軍隊一次一次的擊敗了奧斯曼的右翼,薩克森軍團精良的火炮和優秀的炮手也是城外決戰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是進入維也納之后,得到歡迎的只有天主教的軍隊,同樣作為救命恩人的薩克森軍團卻因為是新教徒的關系,遭遇了維也納百姓的謾罵,最終憤而離開,就連神圣羅馬帝國的諸侯軍團都如此,更不要說那些雇傭兵,這些雇傭兵以至于說出了;連妓女都瞧不起我們,不招待我們,這樣的話語。
而在維也納清理掉軍中的異教徒之后,聯軍再次進攻,首先倒霉的就是倒向奧斯曼一邊的匈牙利,而穆斯塔法也收攏軍隊進行了反擊,在什圖羅沃這個城市,索別斯基與奧斯曼的軍隊再次遭遇,然后一舉擊敗了穆斯塔法,占領匈牙利的大部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