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整個蘇伊士運河的問題也由此變的復雜,想要了解成本,就要想好要修筑什么樣的運河,帝國在這方面的訴求是這條運河必須可以通航五千噸級別的船只,這也是木質帆船能造的最大噸位,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就可以出現在了地中海和北大西洋上,要知道,帝國海軍現役最大的一級戰列艦的噸位也就在三千五百噸左右。
當然,李君威作為一個已經被父親托付了全部秘密的人,他知道未來會出現上萬噸乃至十萬噸的大船,但在他看來,通過順利開挖蘇伊士運河的方式,把手伸進埃及地區,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完全掌控這一地區,畢竟運河也是可以開挖復線的,更是可以疏浚和擴張的。
奧斯曼帝國的訴求就沒有這么大,現在主流的海洋貿易船只還在千噸以下,即便算上蘇伊士運河要服務的洲際貿易船,其噸位也不過在兩千噸左右,完全可以不用挖掘這么大的運河。
面對侯賽因提出的要求,李君威直接給了一個備選方案,索性就不要挖掘運河了,直接修筑一條溝通南北的蘇伊士鐵路就行,李君威還給出一個優惠的條件,奧斯曼帝國什么都不要出,什么都不要管,等蘇伊士鐵路修筑完畢投入使用后,每年產生的利潤可以給奧斯曼百分之三十五。
談判到了最后,不僅侯賽因頭大,就連李君威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雙方被迫停止談判,約定在蘇伊士港重啟新一輪的談判,而各自回去準備籌碼。
事實上的談判持續了兩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之中,奧斯曼也從英國、荷蘭等水運發達,且擁有修筑運河經驗的國家請了工程師勘探蘇伊士地峽,而得到這個消息李君威立刻提出抗議,因為在此之前奧斯曼已經提出由帝國負責運河的所有技術工作,以提前獲得百分之十的股份。
但奧斯曼人的勘探仍舊持續著,但李君威的抗議只是一個計謀,他秘密安排趙銘德暫停蘇伊士水渠的修建,當時開羅到蘇伊士港的水渠已經修筑完畢,但是北上塞得港的支線卻還在籌劃之中,之所以暫停水渠就是為了避免奧斯曼帝國利用水渠發現一個重大秘密。
果然如李君威所料的是,奧斯曼人的勘探結果錯的離譜,他們勘探出來,紅海的海面竟然比地中海高出了十米還多,這意味運河必須修筑水閘才能運行,而這種規模的水閘是目前的技術所完全無法達到的。
但是李君威父子卻很清楚,后世的蘇伊士運河完全就是一條明河,直接在沙漠之中挖出一條河流就能通行,根本不需要船閘,這也是為什么李君威一開始就提出愿意為運河開通的技術風險擔保的原因,其中百分之十利潤完全就是白賺的。
奧斯曼人的勘探沒有給其帶來多大的收益,反而導致了奧斯曼帝國做出了很多對其本國利益錯誤的決定,將百分之十的股份讓給帝國方面僅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方面,為了避免蘇伊士運河失敗,奧斯曼人要求帝國要修筑一條連同塞得港與蘇伊士港的蘇伊士鐵路,以作為這條運河的備份,因為鐵路技術是帝國所獨有,蘇伊士鐵路公司完全由帝國承擔修建,只不過因為奧斯曼帝國了土地,所以占據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由此,蘇伊士運河的計劃變成了漸進方案,先挖掘水渠,再通鐵路,最后再挖掘蘇伊士運河。對于新的計劃,帝國方面也選擇了同意,因為來自后世的李明勛知道,后世那條運河動用了一百萬多勞工,死了十幾萬,動用了海量的機械設備最終才得以通行,即便現在挖掘的運河沒有那么龐大,也不是尋常能承擔的。
蘇伊士運河想要開通,必須有一個國家主導本地勢力,奧斯曼控制不了帝國,只有帝國來控制埃及,而水渠、移民路線和鐵路,就是帝國一步步控制埃及的臺階,最終還是帝國來主導蘇伊士運河。
最終,所謂的蘇伊士運河計劃在短時間內更像是一個傳銷手段,雖然奧斯曼與帝國兩方就運河問題還未達成一致,甚至連運河開通的時間表都沒有,但雙方都有誠意操辦這件事,更有誠意宣傳這件事。
帝國需要蘇伊士運河這個計劃開發西津乃至所有的邊疆區,為帝國在歐洲地區的外交政策解釋,而奧斯曼帝國更是直接,他們需要蘇伊士運河計劃來對歐洲的神圣同盟合縱連橫,事實上這確實很有用。
蘇伊士運河最終是在帝國二十八年,也就是四年后才開始進行動工,一直到帝國三十八年,也就是下一個世紀的首年才算結束,只不過那個時候,無論蘇伊士運河還是埃及,甚至奧斯曼帝國都已經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