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說“第二就簡單了,盡可能讓你們的行為符合帝國的利益,假設貴國與我們開戰,而你們的行為又對帝國有利,那我想我們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托馬斯點點頭“其實我也是這個意思,但是還沒有想到具體的辦法,所以,我想隨您的坐船一起返回,請殿下恩準。”
“我的坐船托馬斯閣下,如果你沒有合適的辦法,去了申京也沒用的。為了一點虛無縹緲的希望,你認為值得嗎”李君威反問。
托馬斯連忙說道“并非僅僅因為這一點,我此番前往申京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務。”
“是嗎,你還能有什么事需要去申京解決呢”李君威倒是不理解了。
實際上,幾家殖民公司與帝國的矛盾并不僅僅在于其母國的政治行為,還在于貿易壟斷,這些東印度公司之所以叫做東印度公司,就是壟斷了該國的東西方貿易,帝國商人的商船根本無法進入這兩個國家的港口,就是為了保持對東方商品的壟斷,這與一直奉行自由貿易原則的帝國來說可是不能接受的。
而相反的是,兩國的殖民公司可以進入帝國的港口貿易,在貿易方面,雙方處于不對等的局面,很長時間以來,帝國都認為可以通過外交手段打開兩國國門,但取得效果卻乏善可陳,相反,帝國已經與丹麥、瑞典和法國形成了類似的協議,畢竟這些都不是海洋貿易強國,他們的東印度公司實力有限,運力無法滿足國內對東方商品的需求,帝國商人主動送去的商品總比經過荷蘭、英國兩個二道販子手的要便宜的多。
在兩國國內,最大的反對者自然就是壟斷東西方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了,因此在徹底明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后,帝國也開始收緊了對兩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權限,不允許他們再進入帝國南洋以外的港口進行貿易,在南洋的港口也進行了限制。
對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說,這還能接受,畢竟沒有影響采購東方商品,只不過港腳貿易受到了影響,本地的利潤減少了,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受到的影響更大,當年雙方分出勝負之后,帝國允許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爪哇地區三十年,擁有安汶據點,并且答應可以續約,但是帝國現在已經明確拒絕了繼續續約,兩年之內,荷蘭東印度公司會失去在南洋最大的貿易地點。
也因為這些收緊的政策,申京已經不在殖民公司的許可范圍之內,各大殖民公司在那里設立分部,更多的是解決政治和外交問題,而非進行貿易。
“主要是更名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帝國對我們重新對我們進行定性,我們是貿易公司,而不是殖民公司。”托馬斯回應說道。
李君威搖搖頭,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托馬斯則是笑著幫李君威品鑒這些紅酒質量,認真的解釋了這件事。
殖民這個詞原本是挺中性的詞語,但隨著對西方殖民公司的稱謂,越來越貶義,但歐洲人不懂這些,在帝國各大城市掛牌的時候,仍然會掛殖民公司字樣,倒是帝國的那些殖民公司,從一開始就規避了,不是叫開發公司就是叫開拓公司。
原本歐洲人也并不在乎,畢竟他們在東方的行為原本就是殖民行為,可是隨著時間的退役,他們發現,公司的業務已經不是殖民,而是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