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帝的后宮雖然只充實進了一個女子,但這位容妃也很爭氣,第一胎就生了兒子,雖然皇帝只有一個兒子,但子嗣問題已經不是皇室擔心的了。
只不過,皇帝的長子李昭稷并未在滿周歲之后被立為太子,這曾經在帝國內部之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各類傳言此起彼伏,最為人傳播的是,李昭稷是側室所生,一旦立為太子,若將來皇后有所出,就很尷尬了。
但在帝國的高層,都是清楚,事實并非如此,他們都知道皇后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而皇帝李君華更是在國務會議上重申了皇室繼承原則,立賢不立長。
這原本沒什么,反正皇帝就一個兒子,賢不賢的還不都是他,但是當容妃再次懷孕之后,國務會議代表們也有了疑慮,假如容妃再生一個兒子,而皇帝又突遭變故,立誰呢
最終太上皇出面解決了這個問題,由皇帝親筆立儲詔書,放在奉先殿里,一旦皇帝有變故,可取詔書來完成皇位繼承,這也就是帝國秘密立儲法的來源。
李君威在申京放松了一段時間,才第一次被宣詔參加御前會議,與固定的國務會議不同的事,御前會議比較自由,除了內閣首相必須參加之外,其余都由皇帝本人或者首相決定參與人選,小規模的御前會議一般在御書房,規模較大時候則選擇在國務會議舉辦地點乾清宮,而這一次恰巧就在乾清宮。
“陳大人,這次這么正式,是不是有大事發生”某個內閣成員見來了這么多人,小心翼翼的向中廷官陳平打探消息。
陳平笑了笑“顧大人,您這不是為難我嗎這事您問問其他人就知道了。”
這位顧大人是第一次參與御前會議,這一次能來,也是為了人多,讓場面顯的莊重而已,實際上幾位經常有資格列席的,早已知道的緣由,那就是皇帝要給裕王安排一個正式的官職,方便其參加國務。
不多時,李君威進來,他早已得到消息,所以今天顯的就比較正式,沒有平日的嘻嘻哈哈,他知道今天自己會成為理政王大臣,這是皇室參與國務的一種頭銜,從成王李海時代就是如此,只不過那個時候成王是首相,所以是總理王,后來誠王林君弘也參政,只不過安全局總長參與御前會議可以,參與國務會議既不夠級別也不合適,于是就成了主管禁衛軍和情報的理政王大臣。
在內閣,理政王大臣的地位與副相相當,主管一個或者幾個部門的工作,不是常設也不是制度,只是臨時委任,這是皇室直接插手政務的方式,當然,有得必有失,李君華在國務會議上承諾,從今以后,不會再有總理王,只會有理政王。
“何長官,許久不見。”李君威正坐著無聊,眼見主管海外事務部的內閣成員何文希到來,立刻打招呼。
何文希見了李君威也是熱情打招呼,二人坐下聊了起來。
何文希是第一批侍衛出身,早年就參與安全局工作,到建國的時候已經掌握安全局多年了,但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遇到了兩個問題,其一是誠王林君弘年紀漸長,皇帝有意讓其掌握安全局。其二,其同胞兄長何文瑞成為了首相的有力繼承人。親兄弟掌握政權和情報,這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何文希功成身退,主動退讓,交出了安全局,并且輔助兄長成為了首相。因為他在安全局本身就有軍職,所以李明勛曾經想讓其到理藩院下屬的綏靖區工作,但被何文希拒絕了,何文希主動申請前往歐洲,擔任帝國駐歐洲公使。
所以何文希成為了兩任皇帝的特使,無論來回歐洲路線上還是在歐洲工作期間,何文希踏遍了這個世界的大部分角落和帝國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且他做事很妥當,就像兩年前任期到達時候,正是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二世提出巴西方案時,何文希沒有把這件事作為自己駐歐公使的收尾,反而一力促成為接任者的開端,也因為他的履歷,所以何文希從歐洲回來,直接掌管了海外事務部。
何文希既是太上皇學生,也是皇室近臣,李君威西征期間二人也有合作,二人很是熟悉,而御前會議上主要說的都是內政工作,聽的李君威頭昏腦漲,散會之前才宣布,裕王擔任理政王大臣,主管海外事務部、外交部和移民部門的事務。
“何長官,你不恭喜我嗎”散會之后,李君威直接前往海外事務部的衙門,在同行的馬車上,李君威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