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和陸軍面臨同樣的問題,但陸軍的問題不在于裝備,而只是在于作戰地域問題,因此從帝國十七年開始,陸軍便開始實行派遣軍制度,第一支海外派遣軍是前往澳洲,有兩個旅的陸軍駐扎于澳洲行省的主要城市邊緣,解決當地的土著騷擾問題。
之后派遣軍規模不斷擴大,而且陸軍開始在陸地方向接管理藩院的防區,特別是在葉爾羌汗國徹底崩潰之后,此地由陸軍進行軍事占領當治權仍然是由理藩院的西疆地區進行管理,陸軍只負責軍事行動,隨后從帕米爾高原到里海,與印度斯坦國、波斯帝國的邊境線也由帝國陸軍負責保護,此后,西津與南非也劃入派遣軍范疇之內,尤其是南非地區,更是派遣軍規模最大的地方,帝國陸軍已經形成了三萬人的駐扎規模。
等到了帝國二十三年的時候,已經有十二萬軍隊駐扎于邊疆區域和派遣到海外,并且制定的輪戍體制,帝國陸軍順利改革成一種保護帝國全部領地和為帝國進行開拓的作戰力量。
這樣的改革原則同樣適用于帝國海軍,但受限于裝備,并不那么容易,黑海艦隊的組成和派遣算是一種嘗試,帝國百姓總是記得西班牙海軍在直布羅陀攔截帝國黑海艦隊的仇恨,卻忘了也有戰列艦折損于前往歐洲的航線上。
而海軍在帝國二十一年發生的一件事極大的促進了海軍的改革。
早在帝國十六年時候,帝國太上皇與皇太后就曾乘坐海軍艦艇從申京出發游歷南洋各行省和公司轄地,其中在檳城停留時間最長,以至于六十五歲的萬壽節都是在檳城渡過的,因為沒有提前準備,檳城當地的百姓很是遺憾,由檳城海軍學院發起,為太上皇七十大壽恭賀的事掀起了一片。
南洋各界各行業募捐資金四十萬兩,決定由檳城的海軍造船廠為太上皇建造一艘超級戰列艦,作為七十大壽的禮物,這艘戰列艦自帝國十六年末開始動工,切割的第一塊木板,期間追加了一部分投資讓這艘命名為萬歲號的戰艦的建造成本達到了六十六萬兩,當然,如此高的建造成本,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是一艘很華麗的戰艦,它擁有四層火炮甲板,一百四十門火炮,全部都是少見的銅炮,而且每一門都有復雜的花紋,而最華麗的就是船尾樓,簡直就完美的木雕。
萬歲號原定于帝國二十年完工,海試之后前往舟山群島的海軍基地,然后參加帝國二十一年,在申京舉辦的海上大游行活動,但因為一次偶然的著火事故,讓這艘船下水時已經是帝國二十年的八月,這樣只能提前一個月抵達舟山了。
但是海試的時候,印度洋艦隊的官兵們驚奇的發現,這艘戰艦根本無法在冬季前往申京方向,因為萬歲號基本不具備逆風航行的能力,如果非要去,也要到四月份,西南季風起來后,可那時候萬壽節就結束了。
雖然嘗試了很多次,但結果仍然是失敗的,冬季的西太平洋不是什么良善時節,非要逆風航行的話,很有可能遭遇海難,要知道,這艘船上可是擁有一千二百名海軍船員。
消息傳回申京,李明勛倒是一點意外的感覺都沒有,他對海軍很熟悉,四層火炮甲板的戰列艦那高大的船舷就是一面收不起來的大帆,逆風航行根本做不到,海軍造船廠制造出不具備完全作戰能力的戰艦也不是什么新聞,在歐洲造船廠,甚至有制造出漂浮不起來戰艦的事情,有些因為吃水太深,最下一層甲板必須關閉,硬生生少一層火力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最終,李明勛直接要求這艘萬歲號就近加入印度洋艦隊,擔任旗艦,在檳城也舉辦一場海上游行慶祝活動。
實際上,萬歲號服役的二十五年里,大半時間都在船廠渡過,因為在其服役的末端,帝國海軍已經開始使用蒸汽動力,因此這艘超級戰列艦沒有得到重建的機會,一直到服役解說后,她被送往了帝國首都申京,拆解之后上岸,成為了帝國海軍博物館里一件最珍貴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