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萬歲號卻在帝國高層引發了震動,議員們毫不客氣的把她和與之類似的海軍戰列艦們稱之為豪華海上旅館。
但海軍根本沒有反駁,帝國建立后建造的那些戰列艦大部分都沒有承擔過作戰任務,帝國上下都知道,海軍也必須改革了。
議員們對海軍和陸軍發難,無外乎是爭權奪利,想要壓制元老院,但這是不被允許的,海軍很快拿出了一份改革方案,那就是減少戰列艦數量,建立以巡航艦為主力的遠洋艦隊。
海軍的意思很明確,帝國海軍的敵人不在東方不在印度洋,而是在非洲西海岸,美洲東西海岸和歐洲,敵人在哪里,我們的艦艇必須要能到達那里,可對于戰列艦,哪怕只是三級戰列艦來說,前往如此遙遠的距離作戰,都是非常困難的,而只有巡航艦可以輕松自如的抵達。
但是海軍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巡航艦確實可以抵達作戰海域,但未必是敵人的對手,在美洲,西班牙人是有主力戰艦的,這些艦船的擁有一千噸左右的排水量和五十門甚至更多的火炮,雖然防御力不怎么樣,但對巡航艦的三十六門左右的火炮已經形成了火力優勢。
而更關鍵的是,巡航艦根本無法參與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艦隊主力決戰,要知道,英、法、西、荷和瑞典每個國家都有數十艘的戰列艦,特別是幾次英荷海戰之后,六十四門火炮以下的戰艦已經沒有資格站在戰列線之上,巡航艦就連主力艦都不算了。
最終,帝國海軍決意發展臺北級那樣的重巡航艦,臺北級巡航艦是由六十四炮戰列艦改造來的,只保留一層火炮甲板,因為采用的是戰列艦的標準,一層火炮甲板外加露天火炮,讓這種重巡擁有四十四門火炮,結果就是,戰列艦跑不過它,其余的打不過它。因為臺北級重巡受到帝國各類海上力量的歡迎,尤其是那些殖民公司,甚至一些退役重巡都被他們購買走。
但臺北級仍然有問題,其一,就是自持力,也不足以到美洲等地作戰,其二,火力仍然不夠,其三,遠洋航行能力也不足,所以帝國海軍也不會再建這種巡航艦。
帝國二十年,海軍改建了一批揚字級重巡,一共四艘,分別是揚威、揚波、揚武、揚功,這四艘其實就是把四艘服役到達重建期的七十四炮戰列艦削了一層火炮甲板之后的產物,結果測試之后發現,與臺北級的問題一樣,沒有根本性的轉變,只不過就是讓必然被削減的戰列艦數量減少了四艘罷了。
但是很快,皇帝叫停這種敗家的行為,原因很簡單,蘇伊士運河計劃已經取得了實質進展,帝國目前無用的海軍戰列艦在運河開通之后,一樣可以前往地中海大殺四方,所以改建取消,而把原定改建的十四艘戰列艦上岸封存,準備待用。
顯然,這一次皇帝支持了軍隊,支持了元老院,帝國海軍面臨的是因為改革成一種符合帝國國家戰略的新型力量,而不是借此打壓海軍地位和元老院的權力。
也正是在帝國皇帝的支持下,海軍拿出了全新的作戰計劃,致遠級和美洲級兩種重巡出現在了帝國百姓的視野之中。
致遠級是帝國重巡的集大成者,也是這次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它的一切,從使用材料、建造技術乃至編制訓練都完全對標帝國的一級戰列艦,每一艘致遠級的艦長都是上校,要知道,只有巡航艦領艦艦長和三級戰列艦艦長才有這個資格,而且致遠級還要進行戰列艦的作戰訓練,原因就在于這是專門為歐洲作戰打造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