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兵軍士制度是帝國兩軍承上啟下的一種制度,原因就在于,帝隊愿意把一些擁有戰功的士兵送去軍事學院培養,讓他們成為軍官,但是他們有戰功,未必有知識,大部分士兵都是招募自貧苦家庭,僅有的知識都是來自于軍隊的培養。
按照規矩,一個服役一年的陸軍士兵就應該掌握一千五百個常用字的書寫、國語對答和初等學堂級的術算,而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要求是三千字,這主要是海軍和陸戰隊有大量時間在船上,學習時間比較充足。
但這種掃盲級別的文憑也可不足以支持上軍事院校,因此要先進行軍隊內培養,所以只能塞進軍隊內文化水平最高的士兵團體憲兵部隊。
憲兵既是協助軍官控制軍隊的部隊,在作戰中也是協助處理軍事占領區工作的軍隊,必須要掌握充足的文化、語言知識,每年入營的新兵都是挑選文化水平最高的進入憲兵部隊之中,通過憲兵部隊培養后,再送入軍事院校深造。
事實證明,憲兵營的成立對將來的戰爭非常有意義,在軍事占領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只不過這支憲兵營的第一個任務也是學會呱呱叫西班牙語。
雖然在各類軍事準備上,美洲與本土各方勢力已經達成一致,但在戰略計劃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以趙龍城、穆塔和本土派遣軍官們為首的軍隊派系和美洲本地的武威實、許風等行政官員之間鬧的不可開交。
本地行政官員代表的是民意,不希望與維持良好關系的新西班牙總督區開戰,而是希望把作戰區域擴大到南美洲的秘魯總督區,以占據利馬、波托西等戰略要地的形勢,讓西班牙人妥協。
但是這些計劃被軍人們深惡痛絕,原因就在于,他們認為這是完全不可行的,從金州出發的艦隊和軍隊要乘船南下,越過濕熱的中美洲和南美,即便不會有赤道無風帶的困擾,也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完全的無后方作戰,進攻的又是利馬這樣西班牙殖民地的第三大城市,總督區的首府,還是在完全陌生的海域,很有可能造成的就是全軍覆滅。
軍人們的計劃很簡單,就近原則,沿著中美洲海岸線一路南下,橫掃西班牙人所有海港,先在西班牙殖民地占領一塊地盤,在當地招募印第安人和混血人,擴張陸軍,然后尋機殲滅西班牙援軍,亦或者直撲墨西哥城,逼迫其割讓巴拿馬地峽、波托西等地,如果不從,繼續沿著海岸線南下,徹底摧毀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殖民統治,直接連他們殖民地都給占了。
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很高,但是有一點,投入和損失都比較大,當然,如果成功了,帝國在中美洲、南美洲擁有大片的殖民地,也能收回成本,所有的殖民地也就成為美洲行省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
但是至少在戰爭結束之前,所有的貿易都會停止或者受挫,而投入則是無底洞。
爭論是無休止的,李君威也難以把他們捏合在一起,一直到一個人的到來,他就是帝國海外事務部的美洲專員趙文廷。
趙文廷的到來,把帝國的美洲戰略推向了一個新的維度,那就是南北美洲聯合行動,進攻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南北聯動的事,大家并非沒有想過,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無論是美洲公司還是澳洲行省、開普敦,都曾經開展過對于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航線的探索工作,結合歐洲其他海洋國家的成果,結果卻還是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