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登上了致遠號戰列艦,看到了海軍軍官們最喜歡的火炮三十六磅短重炮,這種口徑的火炮是帝國前兩代戰列艦想都不敢想的重火力,那個時代,帝國海軍最強的火炮就是三十二磅火炮。
而之所以露天甲板都敢用三十六磅炮,就是因為這種火炮更為輕便,三十六磅的短重炮的重量只有一點五噸左右,這是與十二磅炮同等重量的東西,實際上帝國海軍新式火炮之中還有一種六十四磅短重炮,只不過沒有被海軍大規模使用,在致遠號上,只有前后四門的火炮是這種玩意,而且主要用來潑灑霰彈。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六十四磅的火炮炮彈太沉重,會降低火炮的射擊速度,而帝國海軍掌握的歐洲海軍的情報,發現這些國家的海軍雖然戰列艦所用火炮的數量和口徑上來了,但戰列艦的防御卻沒有多大進步。
比如帝國海軍的一級戰列艦噸位普遍超過了三千噸,而歐洲海軍一級戰列艦達到兩千噸排水量的都少之又少。
海軍認為,在能保證效力射擊范圍內擊穿的情況下,采用射擊速度更快的火炮更有效果,但海軍高層提議用二十四磅短重炮,卻被海軍中層軍官,尤其是那些船長拒絕,船長們可不喜歡自己艦船所用的火炮比敵人的小,而三十六磅則是歐洲海軍最大的火炮,而且也只有法國一家使用,英國海軍曾經擁有四十二磅火炮,但很快就撤銷了。
短重炮的射擊速度快,重量輕,使用方便,但輕也有輕的壞處,因為過于輕便,導致后坐力出奇的大,在短重炮剛剛使用的時候,經常出現后坐力拽斷繩索,傷害到炮手的情況,甚至還有露天甲板使用時,后坐力把火炮射到另一側的海里的情況。
在海軍不肯降低裝藥的情況下,使用四輪炮車就不合適了,因此海軍一開始索性取消了炮車,直接把短重炮安置在一塊厚重方木上,摩擦力增大使得后坐力解決了,但是火炮歸位速度很慢,在幾番測試之后,才有兩輪炮車,前面是兩個鋼輪,后面則是方木,由此解決了后坐力的問題。
但有一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那就是射程,因為炮管縮短,短重炮的射程普遍很低,只有二百米到三百米,但艦長們認為這不是什么問題,因為帝國海軍一向以敢于亮劍主動進攻著稱,海軍艦船相對于對手,速度快轉向靈活,從建軍開始,就建立了猛沖猛打的傳統,而海軍戰列艦有效作戰距離都在三百米之內,帝國海軍甚至會撲到一百米之后齊射。
也因為如此,帝國海軍戰列艦和重巡普遍換裝了短重炮,只有一些巡航艦依舊采用長炮,或者部分采用長炮的配置,只不過,隨著帝國海軍直接參與歐洲海戰,這種火力配置也迎來了當頭棒喝。
帝國二十六年的六月四日,秘魯沿海。
利馬艦隊利用來自大陸方向的東南信風,之字形航行在秘魯沿海的海岸線上,旗艦圣菲號上,艦隊司令拉斐爾站在船尾樓,看著廣袤的太平洋,剛毅的臉上寫滿了無奈。
在西班牙國內,他被樹立為一生都與東方異教徒作戰的英雄,但也只有他才知道一輩子與中國為敵的痛苦,這種痛苦就在于無論怎么努力,怎么拼命,雙方的差距都是越來越大,拉斐爾還記得四十多年前,他與中國人第一次遭遇的時候,他們只有寥寥幾艘艦船,比之一個菲律賓都督區都不值一提,但是現在,他們已經強大到讓整個歐洲都不敢為敵的地步,而眼前這片海域,命名是距離中國本土最遙遠的地方,在世界的角落,可是他們仍然追殺來了。
七十一歲的拉斐爾戰斗了一生,現在的他已經閉口不談對中國艦隊的勝利,他只是想盡自己的全力罷了,如果結果是失敗,他愿意死在腳下這艘圣菲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