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包括趙龍城在內,所有遠征艦隊將士們都感覺到詫異的是,在遠征艦隊一炮未發的情況下,就已經確定了利馬艦隊的意圖,他們并非有把握擊敗遠征艦隊,而是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瘋狂之中,而且,肯定不是敵人的表演,即便是經驗最少的軍官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原因就在于,利馬艦隊自開始戰術機動的時候,就徹底陷入了混亂。
如果說戰列線前進的利馬艦隊像是一條歪七扭八的毒蛇,那么現在的利馬艦隊絕對就是一窩馬蜂。所有的戰艦上都亂糟糟的,明顯可以看到,露天甲板上的水手希望通過縱帆來加快轉向的速度,但那些帆布在他們的手里變成了亂拍的蒼蠅拍,根本無法發揮出功效,這導致利馬艦隊并非以戰列線的方式靠近,而是各艦自行靠近,有快有慢,簡直就不像是戰列線,連前后位置都不存在了。
唯一還能稱得上戰術安排的就是最后三艘重炮艦,它們顯然在進行更大的轉向,因為沒有遠征艦隊的戰列艦與其對位,所以這三艘船可以升起所有的帆,動用所有的手段轉向機動。
任何艦隊司令都不敢這樣示弱的,因為這樣的混亂完全控制不住。趙龍城立刻下令全艦隊謹慎應戰,這條旗語的命令是讓各艦隊艦長在戰術區間之中進行機動,而不用對戰列線的規則過于的死板。
帝國二十六年八月四日,午時六刻末十二點半,排列在第三戰列位上的旗艦致遠號打出了第一輪效力齊射,而這個時候,與之對位的利馬艦隊二號艦波哥大號已經進行了長達一刻鐘的亂糟糟炮擊,雙方距離不過一百五十米,致遠號上的三十六磅短重炮發揮出了絕佳的威力,第一輪炮擊就至少擊中了波哥大號超過二十枚的炮彈。
波哥大號是一艘排水量在一千噸左右的重炮艦,是一艘新船,擁有五十二門火炮,最重的是二十四磅寇菲林火炮,但是只有下層甲板前部中部的十二門主要是為了平衡主力艦那高大船尾樓造成的重心不居中,其余的都是十六磅炮、八磅炮、三磅炮等各式小火炮。
從火炮數量上來講,雙方的對比是四十對二十六,波哥大的火炮只有致遠艦的百分之六十五,但如果對比火力投射量來說,波哥大上左船舷上的六門二十四磅,十四門十六磅,四門八磅炮和四門三磅炮一次的火力投射僅有四百一十二磅炮彈,而致遠號右側船舷的火力投射量是一千四百四十磅,波哥大號連致遠號的百分之三十都不到。
而無論是對比前者還是后者,都沒有達到戰列艦對位資格線。在風帆戰艦時代,想要加入戰列線參與戰列艦炮戰,最低的要求就是,己方戰列艦的有效火力不能低于對位戰列艦的百分之七十,也正因為如此,七十四炮的戰列艦成為了風帆戰列艦時代的主流,這樣的戰列艦在面對一百門以上的火炮戰列艦時,也有對位的資格,但因為一級戰列艦數量不多,大部分的戰列艦的火炮數量都不會超過九十門,所以,三級戰列艦的最低標準就是六十四門火炮。
所以,波哥大號根本沒有資格與致遠號對陣,更重要的是,三磅炮在戰列艦對轟之中完全就是無效火力,八磅炮也很勉強,所以兩艘戰艦的之間的實力差距只能是比數據上看上去更大。
致遠艦的第一輪火力齊射就給了波哥大號沉重的打擊,三十六磅的炮彈在效力射擊范圍內可以直接擊穿波哥大號的舷墻,打出一個臉盆大小的洞,造成巨大的傷亡,而對手的還擊雜亂無章,這使得致遠艦上所有的火炮都可以采用更為從容的縱射,即火炮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挨個射擊,由此,每層火炮甲板上的槍炮長和炮兵軍官還能調整一些火炮,保證更高的命中效率。
致遠號的從容還體現在沒有使用最快的射擊速度,帝國海軍的三十六磅短重炮整體重量僅僅高于對面的十六磅火炮,因為采用了燧發機、曲狀推彈桿、易燃藥包等等專業的炮兵用具,所以爆發射速甚至可以達到一分鐘三發,可是致遠號沒有這樣,他們只采用一分鐘一發的射擊速度,這樣可以保持船員們的體力。
而占據上風的波哥大號就沒有這么專業了,因為加入了太多的民船水手,所以操作火炮上問題不斷,更重要的事,致遠號是沉著應戰,直線航行,等著波哥大號送上炮口,而波哥大號卻要頂著炮火靠近,可謂艱難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