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拉迪亞表現的非常夸張,就像是一個餓死鬼看到一桌大餐的模樣,李君威問“怎么,你們的殖民地很缺人嗎”
“是的,非常缺”拉夫拉迪亞也是沒有隱瞞。
李君威卻是笑了“你要知道,不是我們把這些人捆好了免費送給你們,如果是那樣,直接殺死豈不是更便宜我需要你們去招募他們,這會產生成本,或許或許成本不會低于購買非洲的黑奴。”
十七世紀中后期,是黑奴比較便宜的時期,一個強壯的黑人男人的價格在九十兩白銀到二百兩白銀之間,而在薩爾瓦多、累西腓等巴西殖民地大城市,近幾年價格維持在一百三十兩左右,價格實際上有些回落。如此價格就說明,巴西殖民地并不需要太多的人。
“殿下,我們需要的不是黑奴,而是自由的勞動力。”拉夫拉迪亞有些激動的說了起來“黑奴只能當兩條腿的牲口用,他們可以用來種植甘蔗、棉花、挖掘礦產,可現在的巴西已經不是三十年前的巴西了,我們需要更多自由的勞動力。”
當葡萄牙人剛剛來到巴西的時候,第一個發財的商品是紅木,這種紅木不僅可以用來做高檔家具,樹干之中還富含水溶性的紅色燃料,也就可以被當做染料,而巴西之名,就來自這種樹木。這種紅木廣泛分布在巴西,尤其以東南沿海的沿岸山脈居多,因此,葡萄牙人第一批開拓的就是已經被劃入帝國勢力范圍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地。
那個時候,葡萄牙人更多的是雇傭印第安人采伐,所以他們只在海岸線上設立據點就可以了。而隨著西班牙人在中美洲發現了胭脂蟲這種長在仙人掌上的小蟲子也可以作為染料,而紅木卻需要三十年生長期,所以紅木的利潤越來越低,緊隨其后,葡萄牙人開辟了種植園,種植甘蔗。而沿海就是山脈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就不適合了,于是殖民地重點轉向了薩爾瓦多和累西腓。
緊隨其后的就是種植棉花和咖啡,殖民地的主要經濟演變成了熱帶種植園經濟。所以,葡萄牙人大量捕捉印第安人為奴隸,也就和耶穌會沖突起來,而巴西地區的印第安人只有兩百萬左右,分布廣泛,而葡萄牙人缺少深入巴西腹地的能力,所以很快人力消耗殆盡,轉而進口非洲的黑奴為勞動力。
可是緊隨著帝國開普敦和南非兩個省的快速發展,巴西殖民地的經濟模式再次出現了變化,因為巴西不僅僅要做原材料產地,作為南非地區最近的文明之地,還要做一些初級配套產業,而因為開普敦是自由港,好望角海域的風暴等因素,實際南非地區最適合的原料產地就是巴西,種植園的擴張可以通過購買奴隸來發展,可是初級配套產業呢
開普敦在帝國內部又叫紡織城,是因為這座城市擁有帝國在海外最大的紡織產業,比之檳城還要好很多,本地的牧場和土地出產羊毛和棉花,東面有澳洲西面有巴西都出產原材料,而四面八方開普敦是唯一的工業中心,貿易范圍輻射整個美洲和非洲,市場廣闊。
紡織業所需要的棉花中需要從籽棉變成皮棉,也就是去掉其中的棉花籽,這就需要軋棉機,帝國有最新的軋棉機,而巴西也不缺乏驅使這種機器的水力機械,而僅僅是軋棉這一道工序就要消耗大量的人手和時間,顯然奴隸是做不了這類工序的,哪個工坊主也不敢把昂貴的機械交給奴隸,否則僅僅是破壞機械他們就賠不起。
而開普敦地區另一項產業就是造船,而巴西出產大量的熱帶硬木,而砍伐樹木這種事也不是奴隸能干的,要知道在累西腓的內陸地區,到現在還存在一個黑人逃奴建立的共和國,清剿十幾年了,也沒有結果。讓奴隸去砍樹,不是縱容逃奴么。而巴西經濟的發展,與開普敦、本土和非洲形成了火熱的貿易,船只就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巴西地區也興起了十幾家船廠,有些造船,大部分只能修船,但修船也需要自由的勞動力,至于為開普敦造船而興起的麻繩等產業,更是需要雇工。
船業配套、軋棉工廠等新興產業配合釀酒廠、制糖廠等產業,讓巴西誕生了累西腓和薩爾瓦多兩個城市,而城市需要的配套就更多了,也就需要更多的勞動力。
以往這不是問題,巴西的商人直接從本土雇人,但現在這是問題了,佩德羅二世在與帝國簽署里斯本條約后,第一個命令就是收緊本土的移民法令,要知道,葡萄牙僅僅是一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小國,經不起這樣的大規模移民,所以,葡萄牙迫切需要人,如果不是因為法國向大半個歐洲開戰,而哈布斯堡同時與法國奧斯曼作戰,葡萄牙國王就要到普魯士等地招募移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