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率先說道“這這不會吧。”
李君威無奈反問“你們兩個職銜也都不低了,我問你們,你們的手下有沒有給你們提出過完美的建議”
“沒有。”趙龍城回答的非常直接,而李素的回答則值得玩味了“沒有,也不可能有。”
這就是軍人與官僚的區別,趙龍城是軍人,政治上想的比較少,李素雖然年輕,但是身為李定國的孫子,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對官場上的一套很熟悉,而這就是話語權的問題。趙龍城雖然政治上幼稚一些,但畢竟是上位者,立刻也就明白了過來。
上官的權威來自很多,但很大一方面就是話語權,這個話語權不一定是決定權,還要有修改的權柄,任何一個計劃,哪怕是再好,身為上官的自己也要從中挑出一些不對的地方,進行修改,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李素明白這一點,是因為他在侍從室和元老院秘書處工作的時候,早就有過防備,提交的東西總會故意露出一些破綻,去彰顯上官的價值,然后保住自己那些不想被動的東西。
李君威見二人都明白了,解釋說道“其實我們這一次的戰略,就是與強者結盟卻著力于殖民地開拓。當初在申京時,我就主動和皇兄、誠王兄說,要與法國結盟,原因很簡單,他們不了解歐陸,所以要用最簡單明確的理由說服他們,這個理由就是法國是歐陸第一強權,陸軍海軍都是第一,和法國結盟只需要這么一個理由就夠了,而要說與其他國家結盟,就需要好多理由。
理由越多,破綻也就越多。而別說當時,即便是現在,我也沒有確定要不要和法國結盟,而當時斬釘截鐵的說與法國結盟,就是要得到做這件事的機會罷了。
而在南港時,我又提交了與法國結盟的計劃,一來表示我始終如一,而非反反復復,二來也是為了更多的自由度。”
“更多的自由度,這又是如何說”李素請教道。
李君威則是說“如果你把所有情況羅列出來,與法國結盟如何,與英國結盟如何等等,作為皇帝的皇兄就會就這兩個計劃每一個都給出自己的意見,皇帝的意見你必須要尊重,這無關對錯。甚至說,皇兄會直接根據自己的了解,做出決斷,從中二選一,這樣我們就只能與皇帝選定的那個國家結盟了。
所以,我遞交了與法國結盟的計劃,計劃寫的非常詳細,而皇帝給出了很多的建議,但實際上呢,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是錯的。計劃里的第一步就是抵達加勒比海之后就籌措與法國結盟的事宜。其實,我根本就不是這么想的。所以,皇帝給出的那些建議不會對我有任何的影響。而這不是皇上錯了,也不是我錯了,而是時局的發展造成了計劃的改變。
結果就是現在的局面,我依舊具有完全的自由決斷權,還尊重了皇兄和申京。”
李素和趙龍城聽了這番話,驚為天人,雖然他們二人早就知道,裕王從皇帝那里一早就得到了全部的授權,但后續還是要得到申京的支持,因此裕王做這些,全都是為了日后與申京好打交道。這和裕王處置美洲繳獲是一樣,所有從美洲繳獲的金銀貴金屬,全部運輸到了開普敦的帝國國家銀行的金庫之中,然后再根據需要,支出軍費。雖然多了一道手續,但這種對中央權力的尊重必然會得到更多的來自申京的支持。
趙龍城小心翼翼的問道“那么王爺,卑職是否能請教您,您什么時候做出結盟的決斷,又會與哪個國家結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