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輕聲一笑,他最喜歡談的就是生意,而歐陸的戰爭已經給商人們帶來了海量的利潤。
一份清單擺在了海因修斯的面前,那是一份二十萬荷蘭盾的軍火貿易,如果這項軍火貿易達成,那么愛爾蘭海戰之中被俘的聯合省海軍就可以被無條件的釋放。而這份清單之中卻有一個海因修斯沒有想到的項目全新的燧發槍四千支。
大同盟戰爭爆發之后,來自神圣羅馬帝國的諸侯軍隊與奧地利軍隊在戰場上展現出了相當的戰斗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在前期對奧斯曼的戰爭中購買了大量的中火,組建了全燧發槍的軍隊,要知道開戰伊始,即便是歐陸最強的法隊之中還有披甲長矛兵,而火器軍隊之中也是三名燧發槍兵搭配兩名火繩槍兵的配置。
這些軍隊的一鳴驚人讓戰爭雙方對中國武器推崇備至,聯合省也發現,以往他們過多的沉醉于學習中國的造船技術,而輕視的陸軍,因此在發現法國大批量購買中火之后,立刻開始采購,但聯合省的陸軍發現,到手的中火全都是二手貨,有些燧發槍甚至制造了超過二十五年,但戰爭期間,也是無奈之舉,后來發現,大同盟戰爭中雙方軍隊使用的軍火都是二手貨。
究其原因,帝國陸軍把換裝與軍售結合在了一起,以此減少了財政支出。
帝國二十一年開始的海軍改革雖然多有波折,把海軍折騰的夠嗆,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海軍獲得了更多的資源。這一點在一開始被陸軍眼紅,因此陸軍也提出了改革方案。陸軍真實的意圖是換裝,這一點達到了,但皇帝依舊借機對陸軍進行深度改革。
陸軍一開始的換裝計劃很激進,要求全面換裝使用金屬定裝彈藥的后裝線膛槍和鋼制后裝線膛炮,但是元老院審核之后,發現如此全面換裝的成本非常高,要知道帝國擁有規模達到了八十萬的常備陸軍,而陸軍一換裝,二十萬規模的海軍陸戰隊和超過四十萬的藩軍也會跟著換裝。而且陸軍向往的金屬定裝彈藥和后裝線膛槍技術上都有些不成熟,而且價格昂貴。
金屬定裝彈藥的底火的發火率和安全性能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且銅質彈殼的價格居高不下。換裝計劃從帝國二十二年開始提出,一直到帝國二十四年都沒有解決,幸運的是,大同盟戰爭的爆發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帝國的陸軍力量可以把現役裝備的燧發槍出售給歐陸戰場上的各方參戰力量,以軍售款項充抵一部分換裝的軍費。而隨著帝國陸軍大量往歐洲派遣觀察員,對歐洲的軍隊、軍事工業進行考察發現,他們與帝國之間已經拉開的相當的距離。這讓陸軍明白,即便是前裝線膛槍都可以輕松對假想敵取得絕對優勢。
因此,陸戰力量的主力槍械被換成前裝線膛火帽槍,采用底部擴張彈藥米涅式,而禁衛軍包括擁有禁衛稱號的陸軍、陸戰隊則換裝后裝線膛槍。倒是火炮換裝沒有什么異議,全面換裝鋼制后裝線膛炮,原因很簡單,帝國陸軍原本的主力火炮都是銅鑄滑膛炮,用鋼制后裝線膛炮一比一更換也不是不增加成本的。陸軍倒是沒有揪住沒有全面換裝后裝槍械不放,因為他們也意識到一點,過十年八年的,可以按照現在的劇本再來一次。
從帝國二十五年到帝國二十八年是帝國陸軍、藩軍換裝的時間,加上庫存軍火,一共整理出超過兩千四百門各式火炮,口徑從四磅炮到二十四磅不等,而槍械則用一百二十萬桿,而這幾年,大量的零件和彈藥隨著這些槍械一起賣給了歐洲各隊。但是帝國方面明顯小看了大規模戰爭對軍火的消耗,事實上,以往帝國對戰爭消耗的研究都是不合時宜的。
對于帝國陸軍這樣一支百戰百勝的軍隊來說,大量的物資消耗是衣服、食物等補給,軍火彈藥消耗就比較少。但是歐陸戰場就不同,雙方打的有來有回,實力上半斤八兩,戰術上又是菜雞互啄,大量槍械火炮折損,對軍火的需求很高,這使得僅僅以過剩物資和舊式軍火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于是乎全面放開軍火貿易的需求就應運而生。
而申京把全面放開軍火貿易的特權交給了快速發展的西津地區,授權西津,也只有西津可以生產無縫金屬管與打獵用金屬零件,而這兩樣就可以組裝成一桿制式燧發槍,并且將這種工業門類向民用資本開放,這也是帝國逐漸向民用資本放開軍事工業的標志件之一。
擺在海因修斯面前的軍火清單就是這樣來的,民用零件組裝起來的全新燧發槍和價格低廉的鑄鐵滑膛炮,物美價廉,正處于戰爭狀態下的聯合省很難拒絕這樣的價碼。
“類似的軍火您可以多少,約瑟先生”海因修斯收起清單,主動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