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日的爭吵造成的最終結果是,當帝國遠征軍從波特蘭南下到波士頓附近的時候,安德羅斯和菲利普兩位指揮官已經率領軍隊在波士頓城北嚴陣以待,而不是龜縮在燈塔山上利用工事抗擊。
雙方在波士頓城北的曠野上展開了軍隊,英國一方,各州民團、冷溪步槍團外加易洛魁人,超過六千五百人,冷溪步槍團居中,已經有了線列步兵的陣型,在其前方也是各式火炮一字排來,而左右兩翼則是民團,稀稀拉拉的,連統一的制服也沒有,易洛魁人更是東一片西一團的散落在陣列后方。
而原證件則以一個加強營的陸戰隊為核心,一千四百名裝備了前裝線膛槍的步兵外加六門野戰炮,左右兩翼分別是愛爾蘭團和烏克蘭團,少量的哥薩克在陣前馳騁或在陣后休息,但實際上主力騎兵已經被李素隱藏起來。
李素與菲茨詹姆斯、澤連科還在商議著戰術,就聽到屁股后面的土路上傳來了呲呲滋滋的噴氣聲音,原本已經嚴陣以待的各團士兵都發出了歡呼聲,有人吹起了口哨,很多士兵擰著脖子往后看,而幾位指揮官的臉一下黑了,因為他們知道,那位總是喜歡搞怪,做事隨心所欲的裕王殿下,又騎著他的蒸汽摩托車來了,隨著汽笛聲嗚嗚作響,大家回頭一看,原本的蒸汽摩托車又變了模樣,多了一個挎斗,成為了三輪侉子摩托車。
而李君威穿著皮衣,戴著墨鏡,叼著煙斗雖然沒點燃,腰部左右兩側掛著兩把左輪手槍,腰帶上全是金屬定裝子彈。而在這位駕駛員的后面,則是同為機械動力發燒友的潘名器,為蒸汽摩托車加裝挎斗的設計師,而挎斗里則是已經六十五歲,一頭金發的理查德克倫威爾,糟糕的路況和簡易的挎斗造就了挎斗里的顛簸,這讓這位克倫威爾閣下有些生無可戀,但他不能不出現在這里,因為他是李君威欽定的北美殖民地總督。
隨著呲的一聲,一大團蒸汽在摩托車上泄氣閥門上噴吐而出,籠罩了三個人,最倒霉的就是理查德克倫威爾,他的金色秀發被噴的亂飛,滿臉都是水汽。
這輛蒸汽摩托車是帝國皇帝李君華給李君威的新年禮物,在北美這片愚昧落后的土地上,騎上它那是相當的拉風,而李君威自然也要更加的拉風,因此才找來了風衣、墨鏡、左輪手槍這種新奇玩意。可惜的是,蒸汽摩托車拉風也就是靠的新奇,這輛車的速度原本可以達到三十公里每小時,但加上挎斗,在土路上跑,只有不到十公里的時速。
挎斗停下后,李君威三人下了車,直奔指揮官們待的帳篷而來,而李素原本帶人迎上去的,結果忽然跑起來,到摩托車邊,扳了一個扳手,卻怎么也扳不動,李素立刻去喊潘名器,罵咧咧的問他又給這艘摩托車弄了什么他不知道的改動,然后拉著李君威跑遠了一些。
李君威見了他的反應,哈哈大笑。他知道李素其實是去關閉鍋爐,原本那個扳手一扳,爐膛內的燃料就會掉落下來,就能關閉蒸汽機。李素反應之所以這么夸張,也是有原因的。當初澹臺云風在法國巴黎的外交結盟行動很不順利,就跟一個插曲有關。
帝國曾經送給路易十四國王一輛蒸汽汽車作為國禮,那是太上皇李明勛參與設計的一輛車,裝修的相當豪華。新奇的蒸汽動力與豪華的裝修讓路易十四愛不釋手,但這個傲慢的家伙自認為很快學會了駕駛,于是就拋棄了專門培訓的駕駛員,獨自駕車在凡爾賽宮里行駛,接受貴族們的歡呼,一直到他遇到了某位心儀的貴婦,二人去喝了咖啡,但路易十四只是學會了開車,卻不了解蒸汽機,在下車之后沒有關閉鍋爐,這引發了鍋爐爆炸。
這讓路易十四一度以為帝國要刺殺他,雖然后來解釋清楚了,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國的關系。而李君威最不喜歡的就是這個設計,在他看來,如果停車就要倒出煤渣,跟拉屎一個樣子,這會嚴重破壞他的形象。
“世子,我稍稍改動了這輛蒸汽車,取消了煤箱,加裝了挎斗,加裝了一個油壺噴油。它已經不是燃煤車了,而是一輛燒油的蒸汽車。只要關了油壺,就不會有安全問題。”潘名器微笑解釋說道。
這其實也是潘名器的一貫主張,他曾經向帝國海軍建議,海軍戰艦不應該只燒煤,應該煤炭和油料混合燒,可以提高效率,但這個建議最終被否決了。潘名器改裝這臺蒸汽摩托車,顯然也有另外的企圖在里面。
“胡鬧戰艦上的煤炭多的是,大不了燒劈柴,但潤滑油卻是有限的。”李素很不高興的回應。
潘名器聳聳肩,他才不在乎那些。而菲茨詹姆斯說道“潤滑油不夠用,可以用香油代替,或許醬油也可以,至少味道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