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說起來,在李君威所有的孩子之中,他對身為長子的李昭奕是最為上心的,畢竟其身在國外,不免多了幾分擔心,但二人見的面實在寥寥無幾,李君威既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自然也得不到屬于父親的天倫之樂,他能從長子那里得到的,唯有兒子對父親的尊重,但即便如此,李君威仍然很滿意了。
因為李君威很清楚,如果他是李昭奕,絕對不會對自己的父親表現出那么多的尊重。血脈關系在他的眼里終究只是冷冰冰的,他堅定的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最重要的還是時間鑄造的羈絆。
因此在某些時候,李君威表現的有些冷血,比如在當年的移民科案之中,李君威就堅定的人,應該追究那些拋棄孩子的父母,而不是讓他們在拋棄孩子十幾年后重逢,擁抱痛哭一陣后,各奔東西,賺一大票吃瓜群眾的眼淚。
或許對兒子的愧疚,在了解了李昭奕的真實生存環境之后,他不想讓這個孩子跟隨他回歸帝國,他發現,自己的長子跟隨長兄成長,已經變成了狼,這樣的生物回歸帝國,不僅無法適應爾虞我詐的政治生態,而且會失去未來,李昭奕的性格已經養成,無法做一個吃喝玩樂的閑散王爺了,而他終非嫡子,母系血脈亦為外族,在帝國的政治生態之中,他也難以有施展空間。
“你和昭圭的關系如何”在李昭奕忙完了手頭的工作后,他出現在了李君威居住的太子宮里。
他對李君威的態度非常尊重,只不過這種尊重在父子關系之中,就顯得有些冷漠了。
“大哥待我極好,就連他的親兄弟和親姐妹都得不到如此照顧。”李昭奕說道,提到李昭圭的時候,他的眼睛里閃過了一道亮光。而李昭奕說的親兄弟、親姐妹并非是李君度與那些妾室所生的孩子,而是沈有容遷居印度,成為皇后之后,與李君度再生的一子一女。
而那兩個孩子才是李昭圭的親兄弟,同父同母。李昭圭頗有君子之風,當年受叔父李君威所托,照顧李昭奕,自此就給予這個弟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從未懈怠過。
李君威輕輕點頭,在講信義這方面,侄兒昭圭是值得信賴的,這一點他更像二哥君華,而不是他那個無所不用其極的父親,或許這也是李昭圭不太受父親喜愛的重大原因,二人雖然是父子,但脾氣秉性完全不同,政治理念也有較大的差異,反而是李昭奕,簡直和大伯李君度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李君威問道“那你知道,你的大伯有意重用你嗎”
“大伯一直很重用我。”李昭奕回答說道。
李君威搖搖頭“我說的重用是指的,在你大伯的眼中,你也是有資格成為他繼承人的。”
“這怎么可能,我是您的兒子。”李昭奕顯然從未如此想過,或許這是他太年輕的緣故。
李君威繼續說道“當然,你不可能直接取代昭圭,他是這樣設想的,讓我留下來,在他百年之后,由我繼承他的皇位。如果到了那個時候,或許接替我的人會是你。”
“皇父是這樣的說的嗎”李昭奕依舊持懷疑的態度。
李君威呵呵一笑,沒有正面回答,實際李君度從未如此直白的表述過,這些都是他個人的猜測罷了。而李君威已經察覺,兒子昭奕在長兄那里得到的寵愛明顯超過了一個侄子的待遇,或許昭奕才是他最順意的那個人。
“那如果你伯父讓你取代昭圭,你會如何選擇。”李君威直接問到了最核心的問題,這也是他現在最大的矛盾。
為兒子考慮,他應該留在印度,這里的一切都符合他的天性。但是為侄子昭圭考慮,不應該留下這么一個威脅在這個孩子身旁。雖然一個是兒子一個是侄子,但李昭圭是李君威看著長大的,在很長時間里,李君威和李君華都沒有子嗣,而李君度并不在李昭圭身邊,李君威扮演了李昭圭父親的角色,在內心深處,李君威還是更愛這個兒子的。
“我不知道,而且我覺得您不應該這樣直白的問我。”李昭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考,才緩緩說出了心中所想。
“為什么不能這么直白的問。”李君威笑著問李昭奕,而李昭奕稍稍后退兩步,輕輕搖頭,選擇跪在地上請罪“孩兒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