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戰爭徹底打破了日本的封閉,日本施行了幾十年的閉關鎖國政策被徹底解除,德川幕府對日本的全面統治也宣布結束了。當時幕府勢微,西南諸藩崛起,帝國影響力充斥日本,還在日本沿海打造了九個自治城市。
而帝國十年開始的日本內戰,讓日本的分裂更為明顯,曠日持久的戰爭摧毀了日本的舊秩序,等內戰結束的時候,日本上上下下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日本到了必須要改革的地步,不然就會亡國滅種。因為日本把這兩次戰爭當成了帝國吞并日本的前期準備,下一次戰爭,帝國就會像吞并朝鮮一樣吞并日本。
由此,日本的統治階級和有識之士展開了各種討論,但在如何改革的問題上完全達不成一致,基本分為了四派。
德川幕府屬于中央集權派,其認為日本想要擺脫被吞并的命運,順勢崛起,就必須要建立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最好是法國那一類的絕對君主制度。
西南諸藩在倒幕戰爭之后,與帝國展開了全面的關系,融入了帝國的經濟體系,他們先是建立的關稅同盟,繼而在政治上倡導建立貴族共和體制。尤其是在日本內戰結束后,這一設想基本定型。
原因很簡單,在日本內戰中,幕府憑借巨大的體量壓制住了西南諸藩,而且此后的中央集權改革卓有成效,西南諸藩擔心下一次戰爭會被吞并,所以主張以大名共和的方式與德川幕府融合。
作為第三股勢力的,盤踞在四國島的三本槍在日本內戰期間,曾經激進的提出日本像朝鮮一樣加入帝國,在受到全面反對之后,又想單方面加入帝國,當然,類似的構想現在已經沒有了,尤其是在外藩改制讓三本槍勢力清醒。
帝國吞并領土,最好是要地不要人,次之是要民不要官。連當初為帝國打天下的外藩都改制了,三本槍擔心融入帝國地位不保。現在三本槍只是想做帝國在日本的代理人。
而隨著日本開國,日本已經誕生了第四股政治勢力,這些人包括自治城市里那些獲得政治權力的和議眾、商人階層、工商業主和市民階層。
維新社的主要成員就是來源于這部分勢力,原因就在于,幕府、西南諸藩和三本槍的改革方案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維護武士階層的利益。就以德川幕府為例,在內戰前后的改革里,事事處處學習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但唯獨沒有學習科舉制,所有的官員都是從御三家和旗本武士之中選拔。他們排斥其他階層和其他勢力。
維新社只有共同的訴求,沒有政治綱領,只是一個松散的聯盟,而且還未掌握實權。
他們的訴求就是保護日本的獨立自主,促進日本的崛起。這個政治組織以資產階級為主,具有民族主義的特性。在日本國內唯幕府和三本槍不容,在西南諸藩也受到限制。
而維新社內部也沒有共同的理念,有人主張王政復古,大政奉還,迎天皇滅幕府。也有人主張實現共和。而全面中國化的理念也被很多人所接受。
“造成如此局面,是微臣失職。”負責外務的趙文廷到了御前,也只有請罪罷了。
李君華卻說“要你來,不是治罪的。你對日本維新社了解多少”
“基本了解,若再詳細,或最新情況,怕還是要問亞洲司那邊。”趙文廷說。
林君弘則是說道“現在已經確定,大久保隆升大嘴巴應該是一個意外,但引發如此輿論浪潮,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瀾。安全局可以確定,維新社給部分報社資金,促成了這件事。”
論其對維新社的了解,安全局說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因為維新社一開始就是安全局扶持的,為帝國各類情報的。
趙文廷問“維新社支持他們想干什么”
“這要問你呀。”林君弘無奈。
這其實是很多人想不明白的,維新社有一點很確定,那就是倡導幕府與帝國關系正常化,繼續開放,加大貿易。這樣日本的資產階級也是受益的,日本的國家與民族安全也能得到保障,而一手制造了這樣一次輿論事端,怎么看都是在拆德川幕府的臺。
“或許只是某一派系的人所為。”
“動用了不下十五萬銀元,維新社里什么人有這等能量呢”林君弘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