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十二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可以順滑的與帝國合作。
在歐洲,帝國有兩個對手,一個是近在咫尺的沙俄,帝國不希望這個國家強大,一個是歐陸強權法國,帝國希望能平衡其影響力。
也正是為了防止這兩個國家支持的貴族成為波蘭國王,所以帝國選擇了支持奧古斯都這個名氣大于實力的家伙。
原本,奧古斯都就是最有力的兩個競爭者之一,但隨著帝國已經半公開的支持和默認支持其為了王位而使用武力的行為,那么奧古斯都就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奧古斯都可能會在奪取王位后發動與瑞典的戰爭,這一點,帝國方面并不會反對。但問題是,奧古斯都可能與沙俄結盟,這就是帝國不能接受的了。
顯然,既想奧古斯都奪取波蘭王位,與帝國友好,又不讓其與沙俄結盟,是很困難的事,想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只是外交行動,需要加大投入,比如軍事威脅甚至直接參戰,但這又與帝國有限投入的戰略相悖。
可國與國之間就是如此,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帝國視沙俄為對手,可是當奧斯曼中斷帝國的蘇伊士運河計劃時,李君威毫不猶豫的為沙俄軍事援助,誘使其南下進攻奧斯曼,幫助彼得穩固了皇權。
法國是帝國在歐洲最大的競爭者,可是當有機會斬斷英國資產階級進程的時候,帝國也毫不猶豫的與法國合作,協助其建立了一支蒸汽動力艦船組成的艦隊,戰勝了英國海軍,登陸了英國本土。
相對于奧古斯都與沙俄結盟,帝國更擔心這個國家被沙俄或者法國掌握。畢竟奧古斯都與沙俄結盟也是對付瑞典,而不是對付帝國。
“這是一個好的切入點,但問題是怎么解決”澹臺云風攤手表示了無奈。
卡爾十二世與奧古斯都是表兄弟關系,相互之間很了解。其實波立聯邦與瑞典的戰爭必然性很大程度是因為奧古斯都本人,這個人有著相當的野心,想要徹底擁有波立聯邦,建立世襲的政權,把波立聯邦與薩克森合二為一,而建立威望的最好辦法就是取得戰爭的勝利。
而如果換一個性格較為軟弱,或者實力比較弱的貴族擔任國王,就沒有這個隱患了。可問題是,一個軟弱的國王很容易受到彼得、路易十四和哈布斯堡的影響,這也對帝國在波立聯邦的利益有害。
外交場上本就沒有完美的局面,有的只是取舍與妥協。
“瑞典有沒有更好的人選可以取得奧古斯都,如果有的話,我們可以換一個人支持。”澹臺云風說道,目前對奧古斯都的支持并不是太大,主要是態度上的,可以隨時調整政策。
江閑云沉默片刻,輕輕搖頭,瑞典方面確實提出過幾個人選,還是在卡爾十一世在世的時候,可那是對瑞典有利,在對帝國有利方面,并不如奧古斯都。
雖然帝國愿意支持瑞典對抗沙俄,又不想波蘭與沙俄結盟,唯一的辦法就是制止這場戰爭,但問題是,帝國不會這么做。
在這個時代,戰爭是打開一個國家國門的最好辦法,帝國擁有巨大的體量,海量的資源和先進的技術,戰爭的雙方都希望帝國站在自己一方,或者至少不會投入到敵對陣營里去。只要帝國向戰爭的一方武器裝備,那么另一方也必須購買。結果就是戰爭雙方都必須向帝國開放國內市場,展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