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睿說著,把一份資料傳給了所有與會的大臣。
這份資料是帝國通過猶太人搞到的,但得到了大同盟重要成員葡萄牙方面的認可,雖然葡萄牙瞞著帝國加入了大同盟,但與帝國的友誼卻并未終結,而且,其對大同盟的意義非常重要,不僅在于開辟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第四戰場,還為大同盟了以千萬銀元計數的資金。
在大同盟之中,葡萄牙的地位僅次于奧地利與荷蘭,與英國并駕齊驅。
如同路易十四信中所言,大同盟在談判之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傲慢,不僅把談判地點設在已經被大同盟占領的法國城市里爾,還故意把一切的會議日程安排的和上次一樣,與上次談判中法國讓西班牙新王閃亮登場一樣,這一次大同盟也帶來了他們認可的西班牙國王,也讓他閃亮登場。
但這只是禮節上的傲慢,更重要的是條件上,大同盟代表提出,法隊要全面撤回國內,不許在西班牙、萊茵河和亞平寧保留一兵一卒,立刻召回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并且認可查理為西班牙國王。
對于迫切想要停戰的路易十四來說,只有召回腓力五世這個條款是他做不到的,并非不能接受,而是做不到,因為他的孫子在當上西班牙國王后,迅速掌握了權柄,并且得到了本國貴族的支持,地位十分穩固,已經不是法國國王說廢黜,就廢黜的。
其余的條款,路易十四都可以接受,可問題就在于,這并不意味著法國可以得到和平,因為那只是停戰條款,并非和平協議,大同盟的代表提出,只有做到了那些條款,法國才能得到兩個月的和平,兩個月內,大同盟不會進攻法國,而這兩個月,則是大同盟各方討論如何懲治法國的時間。
這是極大的羞辱,如路易十四所說,他這一生也未有過這樣的羞辱,這才有了后續兩次頒布罪己詔,動員整個法國事情。
顯然,路易十四不想讓帝國在做出決策的時候知道他此時受到的窘迫,因為沒有人會站在失敗者一方。
“看來法國支撐不住了。”
“是的,我個人認為,今年就可以結束戰爭。”
“這一次巴黎可能會被攻破,路易十四的時代終結了。”
“我認為法國不至于失敗的這么快,那可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我不認為他會向大同盟卑躬屈膝,或許他會戰斗到最后一刻。”
御書房里,大臣們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并且嘰嘰喳喳討論起來,就如同路易十四擔憂的那樣,帝國的決策層因為得知了大同盟的條件,對法國的期待降低了很多,要知道在這之前,帝國決策層基本認定,法國會失敗,但只是無法再像以前擴張,會獲得體面結束戰爭的機會,畢竟大同盟也不是鐵板一塊。
“不要嘰嘰喳喳的討論,朕需要的是措施,如何在法國失敗的情況下,維護帝國在歐陸的利益和話語權。”李君華說道。
陳平當即說道“我認為榮王殿下未必能在這種大事變中處理的得心應手,或許裕王殿下要再辛勞一趟。”
副相趙文廷也說道“是的,我認為應該授予裕王殿下全權,包括代表帝國宣戰的權柄。”
“宣戰,這有些太過了吧,實在沒有必要啊。”
“是啊,以殿下的縱橫手段,僅僅是外交場上就可以維護帝國的利益了。”
反對的聲音來自幾位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等一批和經濟、民生有關的部門,這些人有共同特征,他們沒有軍事和勛貴的背景,完全是從帝國基層一路提拔上來的,因為出身和工作領域的關系,他們與議院的關系更為密切。
這些官員其實很擔心一點,因為賣國案愈演愈烈,在某些人眼里,這是裕王對反對和搞壞他歐陸戰略的人反攻倒算,當然,事實也是如此,因此很多人擔心,如果裕王有宣戰的權力,那他到了歐洲,向大同盟宣戰,繼續自己早先的策略怎么辦
可是在皇帝看來,這種考慮完全沒有必要,并不是他相信自己的弟弟,而是他對弟弟實在是太了解了,假設李君威到了歐洲,認為對大同盟宣戰對帝國的戰略利益有著深遠的正面影響的話,那么即便不授權給他,他也會發起戰爭,畢竟他是有調兵的權限的。
李君威咳嗽一聲,所有的討論都停止了,他說道“皇上,我需要宣戰的權力。”
“裕王殿下,請問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李君威看了提出問題的人一眼,平淡說道“有這個必要,在合適的時候,帝國要向法國、西班牙宣戰”
“向法國宣戰”所有人都被李君威的跳躍思維搞的措手不及。
李君威說道“是這樣的,從一開始,我的戰略就是以法國的失敗告終,只有法國失敗了,我們占領新法蘭西這些殖民地才會穩固,而只有向法國、西班牙宣戰,我們才可以順利拿到直布羅陀。
也只有向法國、西班牙宣戰,我們才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加入到后續的停戰談判中。歐洲這塊蛋糕,帝國可以不吃一口,但一定要做那個切蛋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