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魯士和帝國都在私下里行動的時候,法國的戰局也在發生著變化。
進入帝國四十一年后,法國皇太子在波爾多登基,成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此路易十五非歷史上的路易十五,法國進入了新時代。令法國人欣喜的是,在巴黎的第三等級會議不僅立刻承認了路易十五,而且宣誓效忠,而路易十五在登基儀式上發表施政演說的時候,除了提到盡快結束戰爭,維護法國利益,更是提到了第三等級會議。
路易十五宣布,三級會議會變成一種常態性的會議,第三等級會議同樣如此。而三級會議也會進行改革,當然改革要在戰后進行,路易十五國王授權三級會議審核法國高等法院通過的法令,這變相的承認了三級會議成為最高權力機構。
因為法國國王的旨意要最高法院通過才能施行,而現在三級會議可以制約最高法院,而第三等級會議代表在三級會議中占據至少一半,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法國國王的旨意要第三等級同意才能施行。
路易十四還宣布要在戰后制定憲法,改革稅政等等方略,在后來的法國歷史中,把這次施政演說看做法國走向君主立憲的標志,是資產階級的勝利。
而在當時看來,這意味著法國各個階級徹底團結起來。
與此同時,在與李君威商定好戰略配合后,普魯士方面對戰爭的態度開始從出工不出力,變成了三心二意。
二月中旬,維拉爾元帥就率領一支六千人的騎兵直接從巴黎南面突破普魯士的封鎖,進入了巴黎城,期間爆發戰爭,雙方各有損傷,十天后,維拉爾元帥又一次率領一千多騎兵沖擊,突破封鎖,殺出城外,這一次普魯士軍隊銃炮齊發,卻無一人傷亡。
此后,巴黎的國民自衛軍與城外的法團建立了聯系,結果就是大同盟的封鎖戰略徹底失敗,原本奧地利方面是準備用饑餓戰略對付巴黎防衛力量的,為此甚至在塞納河下游專門建立的據點,控制塞納河航線。
但在普魯士人的放水之下,越來越多的糧食進入巴黎,雖然仍然無法滿足需求,但至少不會因為挨餓而投降。
而出乎各方預料的是,第一個提出要和法國進行單方面談判,盡快退出戰爭的是荷蘭。
這是因為,荷蘭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海因修斯這個總統受到議會的制約。
荷蘭人要求法國賠款因為巴黎的第三等級會議抵抗而不能實現,荷蘭人想要統治西屬尼德蘭卻被奧地利拒絕,而荷蘭還要為大同盟各國軍費。早在帝國四十一年初,在荷蘭三級議會的強烈要求下,海因修斯被迫公布政府與大同盟的資金往來。
荷蘭人這才發現,荷蘭大量把資金送給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去打法國,而為此不僅大規模增稅,國債規模擴大,整個荷蘭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因為戰爭,各種產業縮水,而生活必需品價格卻在提升。
這些導致海因修斯備受責難,甚至有議員在三級會議上提出罷免他,而荷蘭人對總統的要求是,要么帶來一場輝煌的勝利,要么盡快結束痛苦的戰爭。
發生在三月份的一件事,更是讓海因修斯壓力倍增,在巴爾干方向,奧地利的邊防軍隊與奧斯曼帝隊發生沖突。
這直接導致荷蘭群情激憤,因為荷蘭的糧食缺口是由黑海沿岸的各國的,一旦奧斯曼與奧地利爆發戰爭,那么黑海海峽關閉,荷蘭糧價會上天,事實是,在消息傳到阿姆斯特丹的三天內,阿姆斯特丹的面包價格提升了百分之三十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