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普魯士的農奴制已經松動,普魯士引入了帝國的學歷與技術評級制度,按照普魯士法律,當一個農奴獲得某個層級的學歷或者作為技術工人得到某個等級的技術證書,其本人和直系親屬則直接解除農奴身份,由普魯士王室為其擔保,其貸款向農奴主繳納贖金。而最近這些年,隨著普魯士資產階級的發展,越發缺乏勞動力,對推動農奴制改革也很上心。
可以說,烏克蘭聯邦作為一個新生國家,其進步性是得到斯拉夫族裔從貴族到農奴承認的。那問題就來了,要知道,在一年前,波蘭全境都是瑞典的勢力范圍,傲慢的卡爾十二世是在征服俄國的路上受挫的,現在烏克蘭聯邦建立,大量南俄地區貴族加入,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曾經被瑞典視為勢力范圍的土地屬于了烏克蘭。
而且這個國家一誕生就如同怪物一樣快速擴張,誰能保證這個烏克蘭聯邦會不會成為烏、波、立聯邦,直接把波蘭和立陶宛吞進去。
至少在帝國四十二年春季,這個國家表現出了類似的火熱。弱小的烏克蘭聯邦是瑞典的幫手,強大的烏克蘭聯邦就是瑞典的競爭對手了。如果沒有一個更強大的俄國,瑞典或許直接向這個新生國家宣戰了。
第二個因素則來自中歐大國奧地利,也就是神圣羅馬帝國,在帝國四十一年,對于奧地利來說是失敗的一年,落寞的一年,在大同盟的盟友相繼退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后,奧地利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
奧地利失去了盟友,不僅失去了同盟軍,還失去了來自盟友的資金援助,導致歐根親王麾下那支能征善戰的軍隊解散了一半,這也沒辦法,在募兵制的奧地利,沒錢怎么能聚兵呢
而接下來,更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僅剩的兩個盟友,薩伏依與法國王室直接聯姻,退出了戰爭,順便占領了西西里島。而巴伐利亞也隨即被法隊打敗,宣布退出了戰爭,奧地利不僅需要獨立支持來自法國的威脅,最重要的是后院失火,匈牙利發生的叛亂,讓整個國家處于內外交困之中。
在帝國四十一年的末,奧地利與法國接觸和談,法國也因為財力枯竭要實現和平,于是默認了奧地利占領意大利地區原本西班牙的領地,雙方和平結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只剩了西班牙與奧地利之間進行,因為隔著地中海,兩國海軍都很殘破,結果就是干瞪眼,打不起來。
進入帝國四十二年,奧地利的主要精力用于平定匈牙利的叛亂,平叛的戰爭節節勝利。
瑞典和普魯士得到消息后,都認為,必須要加快戰爭進程,否則一旦奧地利抽身出來,也會介入大北方戰爭,到時候又多了一個強有力競爭者。
布格河畔。
規模巨大的軍隊正在過河,空氣中混雜著鼓聲、人聲和馬匹的嘶鳴,讓這片區域更是多了一些緊張的氛圍。
但是作為總司令的卡爾十二世喜歡這種氣氛,甚至連空氣夾在的馬糞味道都會讓他整個人精神抖擻。在波爾塔瓦戰役失敗之后,卡爾國王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這個強大的軍隊了。
這支聯軍有四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人是普魯士軍隊,軍隊的后勤基地就設在哥尼斯堡所在的東普魯士。卡爾騎著一匹標志性的白馬,站在了土丘上,向身后看去,隊伍幾乎看不到頭,遠處的山崗后面,也可以看到旗影,在朦朦朧朧的細雨之中,更讓人感覺軍勢壯闊。
在一個月前,卡爾與老威廉在哥尼斯堡進行了會談,雙方取得了一致,也都進行了讓步。
卡爾的讓步在于,改變了計劃目標。原本兩國聯軍是要東進,先解里加之圍,然后向英格利亞前進,與芬蘭境內的瑞典軍隊一起,收復英格利亞,覆滅圣彼得堡。
但是隨著烏克蘭聯邦的建立,并且快速向北推進,目標變成南下,與烏克蘭聯邦軍匯合,之后組成三國聯軍橫掃波立聯邦后,再統一行動,視情況進攻莫斯科,或者收復英格利亞。
老威廉也進行了讓步,把軍隊這支聯軍指揮權交給了卡爾十二世,并且負擔半年內一切的糧草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