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北方戰爭開始的時候,參戰的國家之中有三個野心家,第一個是已經退位的,回薩克森的那位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一世,正是他一手挑起了這場戰爭,然后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按在了地上摩擦。
第二個則是卡爾十二世,少年登基的他,面對三大強鄰的圍攻,縱橫捭闔,左沖右突,硬生生的把一場衛國戰爭打成了開疆拓土,占領了波蘭還不夠,還要攻略整個俄國,而他敗給了沙皇彼得。
第三個就是俄國的沙皇彼得,他踩著卡爾十二世登上了東歐霸主的寶座,但面對一個坐山觀虎斗,絕對不能接受俄國劇烈擴張的東方鄰國,最終他被迫收斂了自己的野心。
此時的沙皇彼得完全沒有獨霸歐洲,吞并鄰國的野心,他雖然依舊保持著進攻態勢,用他那規模巨大的軍隊連續不斷的向著斯德哥爾摩進軍,但是本質上已經進入了見好就收的階段。
彼得唯一想要的就是吞下已經吃到嘴里的英格利亞,守住那座以他命名的堡壘,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道。
而相對來說,普魯士國王老威廉就表現的極為克制,他參與這場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有限的擴張,與其他國王把本國全部的資源投入到戰爭中不同,早就提前籌集了大量戰爭資金的老威廉謹慎的使用著這些資源,他不想加稅,以免影響國內蓬勃發展的工商業,也不想全面動員,在過去十幾年里,他拼了命的把男人塞進工廠,現在可不想因為一場戰爭再把他們弄出來。
所以,在帝國四十二年里,普魯士在進攻方面三心二意,普軍占領了克拉科夫,占領了華沙,卻沒有表現出向俄國進攻的意圖,以至于彼得可以從容的進攻瑞典,沿著波羅的海北岸,不斷深入其領土。
相反,老威廉出現在華沙之后,開始動用所有的資源與波蘭北部的各大貴族接觸,釋放了大量的俘虜,期望在波蘭北部形成友好的勢力,而面對反抗者,他重拳出擊,毫不留情。
新生的烏克蘭聯邦也是如此,在十萬人大集會后,在基輔正式見過,烏克蘭議會成立,烏克蘭聯邦有計劃的控制擴張的野心,審查加入聯邦的貴族領地,烏克蘭人集中的區域,與波蘭、俄國已經無法共存的貴族,只有這樣的領地才可以加入烏克蘭。
在帝國四十二年六月的,烏克蘭議會上,第一次進行了投票,馬澤帕毫無懸念的成為了烏克蘭聯邦的總統,因為十萬人大集會后,加入聯邦的都是傳統貴族,他們自然支持馬澤帕。
但這只是一次臨時會議,因為代表的資格沒有進行審查,而因為國家剛剛建立,人口普查和納稅也沒做好,因此早先確定的建國綱領并未得到有效的踐行,而這也是馬澤帕和澤連科二人在實際操作中商量好的。
也就是說,馬澤帕成為總統,得到了澤連科的默認,而在成為總統之后,馬澤帕任命了澤連科為總理,處理內政和外交,馬澤帕則負責軍事指揮方面。而馬澤帕這個臨時總統,也只有三年的任期。
此后的一段時間,澤連科真正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能,他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新政府,并且在外交場上連續取得勝利,烏克蘭聯邦得到了葡萄牙、熱那亞、威尼斯等一大批國家的承認,同時,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也在與這個國家進行接觸。
奧斯曼帝國對烏克蘭聯邦的建立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這毫無疑問的意味著俄國多了一個對手,而這個對手恰好就在俄國與奧斯曼之間。雙方沒有立刻達成建交是因為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奧斯曼帝國希望烏克蘭聯邦立刻出兵吞并俄國的小烏克蘭地區,這樣奧斯曼帝國就與俄國不接壤了,等于奧斯曼少了一個敵人,可以專心致志的對付奧地利。
但這個要求被拒絕了,因為這是帝國方面的要求,而烏克蘭本身也不想單獨承擔俄國的壓力。
而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外交禮節問題,奧斯曼作為一個大國,除了與帝國和法國之外,對其他國家的外交總是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對待烏克蘭聯邦,更像是對待藩屬國一樣,這引發了烏克蘭聯邦的不滿,就連孕育支持了聯邦建立的帝國方面都沒有如此傲慢的態度。
奧地利與烏克蘭聯邦的態度則很對立,奧地利希望烏克蘭聯邦可以以天主教為國教,但這是哥薩克們所絕對不能接受的。同樣,奧地利方面也不希望烏克蘭聯邦宣布獨立,而是作為波蘭的一個藩屬國身份存在,名義上屬于波蘭,事實上獨立,但這是整個烏克蘭聯邦都不能接受的。
西津。
在距離裕王府還有很遠的路口,李素的馬車就被迫停下來,因為王府門前停滿了馬車,這些馬車排著隊,從王府里裝運了貨箱,然后直接趕往火車站,這么大動靜是因為裕王要前往帝國的遠疆區和北疆區視察,時間至少是三個月,所以整個行營都在忙碌。
“李素,你不是要去基輔嗎,怎么來我這里了”李君威喝著茶,看到李素,有些詫異。
“原定是今天下午乘船走的,出了點突發情況,特來向王叔請教。”李素說道。
李君威說“請教歸請教,不能壞了我的行程,明天一早我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