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奧爾良公爵是非常有遠見的,因為在他們私下決定分割波蘭領土的時候,在西津的一家餐廳里,李素、威廉父子、雷恩斯特雷德、澤連科也在密謀商議著如何在和談中贏得更多的利益。
“今天殿下表現的相當強硬,但是我擔心緬希科夫會誤會您真的決定和談結束,他只是一個將軍,腦筋未必能轉彎。”澤連科對李素說道。
李素搖晃著手指,很淡然的說“總理閣下不用擔心,我已經得到確切消息,英法荷三國的使者已經找上門去了,這三個人會讓緬希科夫冷靜下來的。”
這就是在西津進行談判的好處,一舉一動都會被帝國方面監視著。
雷恩斯特雷德在這群人里是一個異類,因為他與其他幾個人不同,與帝國方面的貴族和高官都不存在私人關系,唯一認識的江閑云,原本負責外交,也能發揮作用,但卻被愚蠢的波蘭人敲破了腦袋,此時還在養傷。
“諸位,我們談正事吧。”雷恩斯特雷德站起來,說道“顯然我們面臨的局勢很復雜,對手們聯合在一起。”
“請坐,雷恩斯特雷德閣下,這里不是談判會,可以放松一些。”李素點了煙,吸了起來,繼而又說“他們之間的聯合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我們之間沒有形成共識。”
各國代表神情平淡,因為所謂的沒有形成共識就是指的瑞典方面的條件太苛刻了。帝國與普魯士、烏克蘭已經形成了共識。烏克蘭聯邦已經確立的邊境線,在李素的直接干預下,這條邊境線很保守,可以說只是包括了烏克蘭族生存的土地和哥薩克領主控制的領地,原本就與波蘭、俄國離心離德。
如此保守的邊境線,被對方接受的可能性還是挺高的。而且澤連科也擁有很靈活的政治手腕,他此行就是要讓烏克蘭聯邦成為一個歐洲公認的獨立國家,其實疆域再小一點也沒有什么關系。
甚至于澤連科還秘密建議李素,由帝國出面,向馬澤帕總統施壓,讓他把占領的俄國領土稍稍放出一些,這樣緩和與俄國的矛盾,讓俄國盡快的承認烏克蘭聯邦。
而普魯士方面正如秘議的四國所猜測的那樣,就是盡可能吞并波蘭的領土,具體吞并多少,視情況而定,威廉父子很現實,他們知道,一口吃個大胖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預設什么底線,操作起來也很靈活。
在威廉父子看來,瑞典人吃了大虧,俄國受帝國脅迫停下擴張的腳步,烏克蘭聯邦是諸多國家的眼中釘,還有波蘭,這個國家必然會更加分裂,日后有的是機會擴張,因此威廉父子已經暗中向李素表示,普魯士會盡可能爭取利益,但絕對不會因為他們而破壞這次和談。
所以一切壓力都推向了瑞典。
其實瑞典的要求很簡單,恢復舊有的疆域,一寸土地也不割讓。但問題在于,俄國已經半公開的表示,為了英格利亞和那座圣彼得堡,俄國寧愿退出和談繼續戰爭。
雷恩斯特雷德冷著臉說道“英格利亞必須交還給瑞典。榮王殿下,我認為這對于貴國也是有利的,一旦俄國擁有英格利亞,那么俄國的對外聯絡就不受貴國限制了。”
這一點雷恩斯特雷德說的是實話,但為了阻止俄國擁有一個入海口,是否值得帝國真的進行一場戰爭,還是讓人猶豫的。李素就這個問題詢問過裕王李君威,裕王的意思也比較含糊,他個人認為是值得的,但是他認為需要國內的支持。
而與申京通過電報進行了數次討論,御前會議上也形成了兩個意見。
以誠王為首,認為可以進行一場戰爭,但前提是,戰場必須在與帝國接壤的俄國地區,也就是說,軍隊必須從西津、鎮北城出發進攻,而不能發起海上遠征,前去波羅的海作戰。
但這恰恰是李素所不能保證的,因為就在和談開始之前,沙皇彼得已經正式宣布遷都,宣布俄國的首都遷往圣彼得堡,只是因為圣彼得堡現在完全是一個軍事要塞,無法為俄國政府必要的硬件設施,所以遷都工作還未成行,但沙皇卻已經在圣彼得堡的小廣場上立下了帳篷,并且表示那就是沙皇的皇宮。
這就是彼得的態度,他認為沒有海洋窗口,俄國就沒有未來,就算放棄莫斯科,也絕不放棄圣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