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是人類消耗最多的一種金屬材料,消耗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鐵,然而帝國本土的鐵礦卻品味不高。
在帝國本土探明的鐵礦中,中低品位的鐵礦居多,能稱得上富鐵礦的,連百分之二都沒有。即便是中低品位的鐵礦,也表現為中小礦多,大礦少,特大鐵礦更是幾乎不存在,這就導致采掘成本和冶煉成本較高。
而在帝國海外,尤其是澳洲兩行省和南美靠近巴西殖民地的地方,有大量富鐵礦,但當地表現為人口少,采掘條件較低。時代不同了,已經不是可以通過短促的,大規模的投資改變現狀。
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在鋼鐵行業,尤其是生鐵、粗鋼這一技術水平比較低的行業,帝國已經有了競爭對手。英國就是第一個競爭對手。這個國家擁有充沛的煤炭,鐵礦也很豐富,關鍵是,鐵礦就靠近煤礦,而且距離海岸線都不遠,更有內河交通,鐵路也在崛起。
與帝國這個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國家不同,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經過了光榮革命中斷,在第二次光榮革命后才再次復興,其表現為,工人運動還沒有展現出威力,更重要的是,英國傳統貴族已經和資本家融合,成為資產階級新貴族,國王失去了對國內統治的實權,只保留了軍事統帥和外交權。
這直接導致了,英國的資本家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也就是說,在生產成本上,英國鋼鐵的成本遠遠低于帝國,哪怕帝國有鋼鐵冶煉的技術優勢,但這種優勢并不是難以逾越的,很多技術與其說是科學,還不如說是經驗的延伸。
當然,英國的鋼鐵是無法賣到帝國本土和朝貢體系的國家,但對帝國在歐洲、中東地區實現了直接競爭,普魯士也參與進來,緊接著是法國,現在烏克蘭也有參與進來的跡象。
在歐洲和中東地區的競爭,帝國倒是不怕,因為在這片區域內,價格因素的影響力,遠遠低于政治因素。比如在奧斯曼帝國,英國鋼鐵價格再低,也不能搶占帝國的市場,因為奧斯曼與英國關系緊張。
但是在廣袤的殖民地,就不是那回事了,在帝國四十二年,裴元器之子裴廣平赴任裕王的北美封地,其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代表裕王封地那小的可憐,只有二十幾家鐵匠鋪級別的鋼鐵協會,向負責封地管理的海外事務部提交請愿書,要求解禁英國鋼鐵進口禁令。
當然,解禁是不可能的,于是采取了中庸之道,解禁葡萄牙鋼鐵禁令,帝國商人可以從葡萄牙采購鋼鐵進入北美封地。
雖然把英國這個不友好國家換成了葡萄牙這個帝國傳統友好國家,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假設那些進入裕王封地的生鐵和粗鋼會說話,說的肯定是英語而不是葡萄牙語。
帝國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是在非洲,由非洲開發公司管轄,但實際上,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已經是西班牙與帝國共有,同時,葡萄牙在巴西和東非的殖民地,帝國也基本擁有和葡萄牙人一樣的權力。
葡萄牙和西班牙都不是工業國,其國內也沒有像樣的鋼鐵冶煉行業。理論上,非洲和美洲的鋼鐵貿易應該是被帝國商人壟斷才對,但這只是理論,而非實際。
實際上,英國鋼鐵已經大規模進入這些地區,逐漸排擠帝國鋼鐵。
原因很簡單,從英國進入殖民地的鋼鐵制品,帝國可以讓帝國控制的殖民地海關加高關稅,防止其進入殖民地,但問題在于,這套體系有一個漏洞,當年為了迫使西班牙接受這些條件,帝國給予了西班牙很多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西班牙本土賣往殖民地的商品,不用繳納關稅,殖民地賣往西班牙本土的產品,也沒有出口關稅。
以往,這不是什么漏洞,因為帝國是唯一的工業國,不存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但是隨著歐洲的崛起,帝國的商品出現了競爭者。英國人就讓自己的鋼鐵往西班牙轉一圈,然后賣往殖民地,就可以避開關稅。
同樣,英國與葡萄牙也有類似的合作,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人自然是愿意的,甚至,英國接受兩國資本在英國投資建立鋼鐵廠,加深合作關系。
因此,想要維持帝國鋼鐵制品的競爭力,就必須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