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大佬們把一切商定之后,才把年輕一輩的叫進來,當著所有人的面,李明勛告知,要么兩位長子去當人質,要么幼子昭銘去當人質,最后抽簽決定,而抽簽的人則是裕王妃。
王妃含淚做了簽子,其實一切都按照裕王所說的,無論抽哪個,最終去的都會是李昭銘。
最終王妃請求和小兒子一起去,皇帝在征詢了父親和弟弟的意見后選擇了同意。
李明勛選擇留在裕王府,而李君威送皇帝回宮,路上,李君華問“抽簽,是你早就定好的吧。”
“是,王妃抽出什么來,最后都會選擇昭銘。”李君威說,他又說“王妃其實做了兩個簽,并不全是昭銘,但天命如此,抽出的那個還就是昭銘。或許昭銘命里就該有這么一遭。”
“這么一遭是應該有這么一劫吧。”李君華說。
“是福是禍,誰人知道的呢”李君威淡淡回答。
林君弘說“你那么喜歡昭銘,為什么要讓他去。那天老爺子要把昭銘過繼給皇上,你還說要讓昭銘繼承你的王位呢。”
其實林君弘乃至皇帝都一度認為,最后去的人會是李昭承,雖然他與李昭譽年紀相仿,也同樣列入儲位考慮中,但終究表現的不如李昭譽優秀。李昭承可貴在胸懷度量,但智謀上,卻是不如兄長,有的時候,想的也簡單了些。
若只能二選一,李昭承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他們也知道,如果真的這么選,是最狠心無情的辦法,昭承與昭譽兩個兄弟也會徹底決裂,李昭承與李君威的父子情也就到頭了。
說起來,在還沒有李昭銘的時候,李君威喜歡昭承多過昭譽。
“昭銘要想當裕王,那是必然有這么一劫的。”李君威喃喃說道,見兩個兄弟吃驚看著自己他連忙轉移話題說道“二哥,不如讓昭銘就過繼給你吧,這樣他身份貴重些,李昭奕同意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些。”
“好啊,我再問問父皇和你家王妃,他們若同意,那就同意吧。”李君華說。
李君威執意讓李昭銘去印度當人質,其實就是想要培養這個小兒子。
而李昭銘要繼承的,可不是什么皇位,而是李明勛的理想,那個傳承了兩代的秘密。
可以說,在這項傳承上,李明勛父子都認為是成功的,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親王,在帝國政治中扮演充分的角色,能更好穿越者所具有的那些優勢。而李君威有這么多兒子,他卻找不到一個能繼承這個理想的人,這可是比帝國沒有確立儲君還要重要。
帝國可以擁有一個庸碌的皇帝,但這個理想不能交給一個庸碌的人。
李昭銘很小,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才能,但問題在于,李君威不得不提前做準備,假設這個孩子表現出足夠的才能,但施展的空間又是另外一件事了,這才真正的裕王傳承。
李君威認為,在自己這一代,沒有第二人比自己適合繼承這個傳承。他不想當皇帝,卻深得皇帝的信任,有足夠的權力是施展,有足夠的空間去引導。
而為什么李君威能做到這一點呢,可不只是能力出眾和真摯的兄弟之情,在他看來,皇帝對自己如此信任的重要原因是,皇帝對自己是有愧疚的。
帝國皇位傳承是皇帝一言而決的,當年李明勛傳位給李君華,理由是身體不適。但傳位三十多年,太上皇仍然精神矍鑠,顯然這就是一個理由了。
真正的原因是當時長子君度與次子君華進行了儲位爭奪,李明勛不想帝國出現玄武門之變,既然太子的名分不能保證,那就用皇帝的名分就保證。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裕王李君威沒有進入儲位考慮就自動落選了,因此在李君華繼位之后,太上皇越長壽,裕王表現的越優秀,李君華內心的愧疚也就越多。
從后往前看,假設太上皇多當十到十五年的皇帝,給李君威充足的時間成長,以他西征之功,展現的才智,再加上太上皇對幼子的寵愛,李君威成為皇帝的可能性比之李君華還要大。
李君華就經常這么想,所以他總是認為,自己的皇位是弟弟讓給自己的,至少在這件事上,自己是有虧欠的。
而再有一個不肯將一星半點的東西交由自己的長兄,對比這個西征、外戰,蕩平天下,卻為自己明君圣主增光添彩的弟弟,李君華更覺得愧疚,因為裕王在國內的上層風評很差,顯然是他打下的基業,風頭讓皇帝給搶了。
如此種種,李君華更覺得愧疚。
因為這種愧疚,李君華對李君威是盡可能的包容和信重,而作為弟弟的李君威卻極少做讓皇帝難堪、為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