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帝國一直對海外的領土談不上多么的上心,主要是這些領土對帝國來說沒有那么多的淵源,也就是談不上自古以來。
而談的上自古以來的土地可就完全不同了,在帝國建立后,陸陸續續與鄰國劃定疆界,尤其是與安南國、緬甸劃界,那是毫厘必爭的,弄的那一段時間帝國境內的各類史書銷量暴漲。
每當一段疆界劃完,民間就開始翻找史書,看看是不是吃虧了,若是吃虧了,那是不依不饒的。
與西南劃界不同,遠疆區和西疆區的劃界就稍微緩和一點,大部分百姓只是知道那是西域,是大漢、盛唐統治過的土地,具體統治的邊界在哪里,誰也說不清楚,若是細細一研究,發現本朝開拓已經完全超過歷史了,因此多一塊少一塊也就無所謂了。
但對于邊境問題,帝國民間仍然看的很重。
比如因為河中之地棉花種植業的發展,及帝國境內的寬松的稅收環境和一段時間放松的邊境控制,讓不少阿富汗山民和薩珊波斯人進入了邊境線以里,有些時候,甚至兩三年都沒被發現,已經定居了,更多的則是其冬季來帝國境內過冬,或者越境放牧。
對于這些邊境問題,帝國方面就看的很重了,因為這些邊民是入侵了帝國的傳統領土西域,雖然歷史上只有在盛唐時代,短暫的對河中之地和阿富汗山區進行過羈縻統治,但并不影響帝國百姓認為那是帝國的傳統領土。
而再往西,在高加索山區劃界、與烏克蘭聯邦和沙皇俄國劃界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多的歷史因素了,完全考慮的就是地緣政治和戰略態勢,甚至軍事因素更為突出一些。
與俄國邊境就以烏拉爾山的山脊線為界,與哥薩克共和國的界限就是大高加索山的山脊線。
但在海外領地上,帝國方面,尤其是民間一直不那么上心,就比如這次益州平叛,假設在益州割據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當地的某個土著民族,或許這連個政治話題都不算。
在海外領地上,帝國民間一直秉持著能占就占,不占就算的態度。
所謂能占與不能占,并不是僅僅是國家實力,還有當地的具體情況。比如南非地區的向北開拓,為什么就以沙漠邊緣、河流、大沼澤為界限呢,因為再往前,土著人口增加,解決起來成本很高,又不愿意與之融合,那索性就不占了。
在非洲,因為帝國的這個態度,先是葡萄牙人后是普魯士,跟著占了不少便宜,畢竟這兩個國家是以經營殖民地的心態來的。
而在美洲的海外領地,國民的態度就更為包容了,這主要是因為,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有兩種,一種是自由殖民地,一種是限制性領地。
所謂限制性領地在海外事務部之中稱之為溫帶領地,包括了北美大陸和南美南緯二十度以南的區域,不僅是溫帶,也包括了亞熱帶、亞寒帶、寒帶。
這種殖民地是有諸多政策限制的,有些直接被納入了帝國領土范圍,再沒有被納入的地方,也不允許其余國家在領地內投資發展,對領地內的歐洲族裔,則盡可能的進行打壓。
南美還好,真正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其實是裕王北美封地。
原因很簡單,對這些溫帶殖民地的政策限制,既傷害了當地的利益,也傷害了帝國資本家的利益。
尤其是最近這些年,隨著棉花熱潮的到來,更是如此。
現如今,帝國百姓已經清楚,裕王北美封地的亞熱帶部分,是一處非常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但因為政策限制,無法開發。因為帝國不允許外國資本和外國人進入這片土地。
而對資本家來說,這片肥沃之地的最好開發方式就是任憑帝國百姓開發,從非洲購入黑奴,種植棉花,然后向歐洲出售,甚至在當地形成一個紡織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