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急之下,差點叫出一聲明老頭,云錦說著,起身沖明翰林深鞠了一躬,眼神兒熱切又委屈,聲音軟萌又發嗲,小樣兒那叫一個真誠又可愛,邊說,小手邊抓住老頭胳膊一通搖晃。明翰林一生閱人無數,可他真沒見過這樣子求人的,就是他女兒在他跟前從來不敢如此,當即一愣,繼而哈哈大笑。
指著云錦,沖楊震喊道,“賢侄,此女果然有乃父之風,言談舉止真性情想當年老夫跟令父一道快意恩仇,乃人生一大樂事。”
錦丫頭一番舉動,把個楊震看的目瞪口呆。他萬沒想到這丫頭在外男面前這般“生猛”。
竟然不顧男女大防抓住人家胳膊,小孩子似的撒嬌。
不待楊震應聲,云錦一臉好奇,“哎喲,明大人我想起來了,我剛從青州回來,外公叮囑我,到了京城去拜訪明鏡老先生,敢情就是您呀哎喲,真是太巧了,他老人家有帶禮物給您,明日我送去您府上。”
瞎話張嘴就來,云錦臉都不紅,還一付情真意切的樣子。
既然跟楊老爺子認識,看樣子還有交情,那就好辦了,還沒有她云錦想辦辦不成的事。
明翰林倒沒在意云錦此話真假,聽聞老爺子給他帶東西了,興奮地徑自絮叨起和楊老爺子諸多往事。當年明翰林進京趕考,染病不起,機緣巧合得了楊老爺子救治,明翰林本名明鏡,大病初愈后一舉考取狀元,三元及第,一時轟動京城。明鏡為官多年清正為民,與楊振老爺子志趣相投,二人可謂情比金堅。要不是這層關系,楊震一個商人如何請得動門生故交遍京都的明翰林
此刻云錦不知道,這明鏡,就是她外公“眾生閣”的一員。
楊振當年組建“眾生閣”初衷,是想找更多有能力有善心志趣相同者幫扶危困,就是現代所說的,一個公益性質民間組織。漸漸吸納的人越來越人,人員涉及各行各業,上至朝廷官員,下到底層平民,甚至乞丐。任何社會都一樣,一旦有了組織,自然漸漸形成一股勢力。
“眾生閣”就像一張大網,遍布京城角角落落。楊振告老還鄉后,明鏡只得主持大局。楊振在京多年,籌資開辦有客棧,藥鋪子,茶樓酒館等店鋪,“眾生閣”要做事,要扶危濟困,甚至鏟除邪惡之人,光有人手遠遠不夠,自然得有源源不斷的經費支撐。
這些店鋪都是楊振用他的俸祿和在外行醫賺的銀子慢慢置辦的,店鋪里的職員,無論男女,皆來自當時需要幫扶的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之人,叫這些人有一個居住吃飯之所,這些店鋪賺的錢財再去救助更多的人。
青州老家楊氏醫館聲名在外,早年老父和長子楊霖祖孫行醫,后來老父去世,長子楊霖也醫名遠播,加之兩兒子經商,老家用度從不指望楊振供養,家里多的是銀子。俠義心腸樂于公益的他便把精力和財力用在了組織發展“眾生閣”這個民間組織,楊振這輩子不求回報救濟救助的人太多了,簡直數不勝數啊。
云錦穿越過來,正趕上暴發疫情,現在想來,她迅速行動,免費施藥,不計得失出手救治病患,也許不僅僅出于現代軍醫治病救人的理念,也許還有原主身上秉承了外祖父俠肝義膽情懷。
要不,當楊霽三兄弟甚至楊老爺子聽聞云錦在祁州,不顧安危施藥救治病患的“先進事跡”,他們一點都不吃驚。這才是他楊家的家風與光榮傳統嘛
不愧是老夫外孫女這是楊老爺子當時第一句話。
待老爺子到了花嶺為奚星辰瞧病,祖孫二人別開生面的交往方式,老頭子便知錦丫頭最是得了他的衣缽。這丫頭樂于助人不說,還聰慧機靈得很。
楊老爺子那是打心眼里喜歡錦丫頭啊。嘴里天天罵,實則將她放在心尖尖上了。離開花嶺前,到底把木字令牌交到錦丫頭手了。
他早看清楚了,他仨兒子,包括女兒楊雪,沒有一個能繼承他“眾生閣”的只有錦丫頭
云錦其實不知道,那塊令牌一交,老爺子高興的好幾天沒睡著覺。心里那叫一個美那叫一個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