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熱熔輪胎簡單說就是一個中庸產品,有全熱熔輪胎的優點,也避免了排水性差、成本高等缺點。但優點沒全熱熔那么強,同樣缺點也沒那么明顯,綜合起來性價比較高,所以一般街頭車手都是選擇半熱熔輪胎。
無論是全熱熔輪胎還是半熱熔輪胎,在正式比賽之前都需要熱胎,讓輪胎溫度上升有更好的抓地力。盧寧平的眼中張一飛只是一個街頭車手,幾乎不可能接觸全熱熔輪胎車型,所以他提醒了一句。
這些東西張一飛都很清楚,所以并沒有一上來就全油門跑圈,而是在點火之后正常速度繞圈,一邊熟悉賽道一邊熱胎。這也是很多職業比賽經常看到的場面,比賽前賽事引導車在最前面領航,后面很多賽車跟著繞場熱胎熟悉賽道。
開著卡丁車的張一飛,說實話這一刻的感覺不像是開車,更像是在擺弄一個大玩具。畢竟對于一個職業車手來說,哪怕就是沒接觸過這些東西,要上手也是不難的。
技術上沒有多大問題,更多還是適應跟感覺上面的差別,比如1:1的轉向比,沒有座艙,過彎也沒什么車輛側傾,而是整個身體的擺動。但是很快,張一飛就適應了這些變化,卡丁車的速度也開始加快。
從開始熱胎的30—40km/h,到后面逐步加速到60—70km/h,過程并沒有之前張一飛想象的那么難,可能也跟車型有關系吧。哪怕就是150CC改裝的KZ級卡丁車,跟真正的方程式賽車速度差距也很大,只能算是F1賽車“搖籃”級別。
適應之后,張一飛開始追求圈速了,卡丁車或者說方程式賽車,跟街頭賽車不同,完全沒有所謂的漂移。因為對于方程式賽車的速度來說,一旦輪胎失去抓地力很大可能會完犢子。所以方程式賽車手,都會找尋最佳的過彎路線,用切彎道中心點的方式,最好不減速全油門的開過去。
每一圈賽道,對于方程式車手來說都是縝密的計算,同時也是如同時鐘一般的精準,車輪距離彎道邊緣都是用厘米來計算的。這里面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代車神塞納在過彎的時候撞到了隔離欄,但賽后他很不服氣,認為并不是自己駕駛失誤撞到了隔離欄,而是墻撞了他!
這種事情要是換做任何一個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你開車撞墻了居然還能把鍋甩給墻,這開什么玩笑,還要不要臉了?但是這句話是車神塞納說的,于是賽事方就去探尋事故原因,經過測量還真是隔離欄偏移了一厘米,因為在幾圈之前有位車手撞過,所以導致位置比開始移動了大概一厘米。
沒錯,車神塞納每一圈過彎路線,誤差就在這小小一厘米之內,當他下一圈繼續上一圈的過彎路線,因為隔離欄產生了些許位移,導致他撞了上去,這就是最強F1車手堪稱恐怖的車技,簡直就如同天神下凡一般的變態,所以被稱之為車神不是沒有原因的。
張一飛用60—70km/h的平均速度跑了三四圈下來,也算是逐漸熟悉了賽道,同時卡丁車油液跟輪胎溫度也上來了,進入到最佳的機械環境。這個時候張一飛再次提升車速,并且追求每一次過彎的最佳路線,像是找尋彎心切線過彎這種操作,對于一名職業車手來說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另外一邊盧寧平也是感受到了張一飛速度的變化,他明白這小子打算認真跑了,于是拿出了秒表開始給張一飛圈速計時,想看看張一飛第一次跑卡丁車賽道,他的極限又會在哪里,會不會如同當初山道一樣令人驚訝。
卡丁車發動機發出猛烈的轟鳴,轉速已經保持在破萬的狀態了,這就是高轉速賽事發動機跟普通發動機的區別,一般發動機六千轉后就進入到了紅區,而高轉速發動機的爆發點卻在一萬轉以上,同樣排量基礎下,有著更為澎湃的動力。
張一飛此刻直線速度已經接近這臺卡丁車的限速極限了,哪怕就是彎道速度,只要不是連續復合彎道,也保持在80—90km/h,如果不出意外,很有可能打破卡丁車俱樂部的圈速記錄。